鄧偉志:「軟實力」更準確的表述是「柔實力」

2021-07-08
 
AAA

文/紀碩鳴 陶玲芳

多年來,中國一直引用哈佛教授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這個概念。著名社會學家鄧偉志教授閱讀了上千篇相關文章,認真研究、思考「軟」和「柔」的關係,撰文提出:應把軟實力改譯為「柔實力」。還應該修改、完善當今流行的軟(柔)實力評價體系,克服主觀的隨意性。

著名社會學家鄧偉志教授年逾八十,因為年邁膝蓋受傷,走路時要增添拐杖助力,不過,這絲毫不影響停不下來的思考。他四處奔走,參加各類研討會、座談會,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他筆耕不斷,獨到見解、犀利評述不斷見諸報端。

640.png鄧偉志教授

鄧偉志現為上海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學會顧問。曾任民進第七屆中央常委,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上海市社會學學會會長等職。

這位學術多產教授,最近剛剛完成一篇近萬字「關於軟實力的幾個問題」咨文,即將在《國外社會科學研究》第八期會發表。文章對中國應用多年的「軟實力」一詞提出質疑,認為以「柔」替代「軟」更為合適,更對柔(軟)實力內涵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中共上海市委最近專門召開了一次全會,主題是「厚植城市精神,彰顯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有評論認為,此時此刻,上海大談軟實力,而且在全國各省區市地方黨委中,首次召開全會研究並出台相關意見,其中深意,絕非尋常。正因為意義深刻,接受訪問,鄧偉志表示,「需要正確理解其內涵,提出語意正確的用詞。」

一直以來,中國解釋軟實力(soft power)相對硬而言,是指根據美國哈佛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S. Nye)的理論,軟實力是指一個國家通過吸引和說服,而非脅迫或收買,令其他國家達至其默認目標的能力。軟實力也就是能夠影響他國意願的無形的精神力量,當中包括價值觀、文化吸引力和外交政策等。

223.PNG

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上世紀90年代,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約瑟夫·奈(Joseph Nye)教授提出著名的「軟實力」概念後,這一理論受到各國政界和學界的廣泛關注,並迅速風靡全球。它極大影響了奧巴馬政府的對外政策,成為美國國務院推行的重要理念。他認為,一國的綜合國力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軟實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價值觀吸引力及塑造國際規則和決定政治議題的能力」。

鄧偉志研究了「軟」實力的相關文章上千篇,對這個詞,中國曾經有四次不同翻譯的變化,包括「軟政力」,「軟力量」、「文化軟實力」等,也是因為有領導講了「軟」實力而一錘定音,沿續至今。鄧偉志認為,soft power這個詞的翻譯有誤區。英文一詞有多種中文解譯,鄧偉志認為翻譯為「柔」實力更適合。

外文譯中文從來都是三說三解。鄧偉志指出,這個「軟」字是不是有點詞不達意?還沒有把所謂「軟實力」的內涵提到應有的高度?值得推敲再推敲,斟酌再斟酌。

「軟」,有點「無力」、「乏力」的味道?軟弱可欺,骨軟筋酥,在國際關係中,疲軟的一方能取勝嗎?「軟」者無力也。軟是無能、無方、無智、無信心的表現,還有什麼實力可言!然,中國歷來有「以柔克剛」之說,柔力的反義詞是剛力。鄧偉志建議把「軟實力」改稱為「柔實力」,把「硬實力」改稱為「剛實力」,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必須把「軟實力」改稱為「柔實力」。因為只有用「柔勢力」說,方能充分發揮軟實力所言的各項功能。《道德經》上說:「天下之至柔者,馳騁於天下之至堅」。

鄧偉志更在意的還是內涵,尤其是如何來評價這樣一種實力。他認為,「目前,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對柔(軟)實力的評價指標體制本身就是軟的」。因此,對柔(軟)實力的評估體系,亟待完善,需要建立若干個由專家組成的智囊機構來研究商定用什麼系統,設什麼層面,立哪些指標,定多大權重。由眾人做比較研究,從而增強評價的科學性,提高評價的信效度,做到日臻完善。「柔(軟)實力是促進國際社會發展的理論,而不是某些國家的政客或政客式專家手中的玩物。」

如何提高柔(軟)實力,鄧偉志批評,「講軟實力,我們太含蓄口號式、形式化,沒有針對性,不是有的放矢,這和沒有充分理解美國提出柔(軟)實力的真正意義,只是趕時髦有關係。沒有按中國的實際情況賦予內涵。」為此,他以柔出發,提出五個方面建議,要正確處理好五大關係:

1,辯證地處理軟與硬、剛與柔的關係。剛與柔二者應當是並行不悖,在不同時期可以有不同側重點的,但值得提醒的是不能搞單打一,更不能走極端。在和平環境里生活安逸,經濟繁榮,但也要注意居安思危,和平不等於一直太平下去,不要忘記有的國家的頭人會變臉。

2,正確處理柔(軟)實力中諸因素的關係。約瑟夫·奈認為軟實力是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對外政策。後來也有人認為應當包括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和民意。此外還有人講得更具體,認為應當包括「國民的文化、教育、心理和身體素質,國家的科技水平,民族文化的優越性和先進性,國家的人才資源和戰略人才的儲備情況,政府的凝聚力,社會團結和穩定的程度,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等」。其實僅僅是文化,按通常說法,就包括教育、文學、藝術、宗教、科學等。因此,為壯大柔(軟)實力,必須處理好諸要素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3,正確認識民德與官德的關係。現在國民素質確實存在「道德困感」「信仰危機」的問題。這表現在有些地方不是「善有善報」,而是善有「惡報」:「見人跌倒不敢扶,因為誰扶就是誰推倒的」,「有人來借錢,想借給他卻又不敢借給他,怕他借了不還」,「對真實的信息不敢信,因為假信息太多」,「好吃的菜不敢買,怕菜上有毒」,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他強調,民德需要提高,官德亟待改進。《論語·季氏篇》說得好:「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4,改進宣傳工作,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輿論是衝鋒號,傳播是加油站,國際傳播是國際形象的大畫師。為了提高柔(軟)實力的每一個要素,無不要求做好輿論宣傳工作。習近平號召大家:「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這就是說,宣傳不僅要渠道暢通,首要的是真實。失真會使人心理失衡。

5,改進制度設計。制度設計事關全局,酷像路徑依賴。我們的犯罪率、自殺率、抑鬱症患病率,如果縱向比過去高,橫向比別國高,就提醒我們要從制度設計上思考。流傳「上智下愚」也不是沒有絲毫根據的。不過,要看到釀成「下愚」的根源在於透明度不夠。人民至上就是要把知情權還給人民。

從「軟實力」到「柔實力」,雖然僅是一字之差,那可能是用中國語言,結合中國的現實、站在中國的文化立場剛柔並濟講好中國故事的開始。

 

文章原刊於微信公眾號《碩鳴灼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