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高:Tesla的賺錢秘技:售賣「碳排放額度」

2021-09-07
沈子高
時事評論員、資深投資者,對香港政經、房地產議題有深入的了解
 
AAA

 46.jpg

沈子高/香港著名時事評論員,對香港政經、房地產議題有深入的了解

隨著國家急速發展,民眾對家用汽車的需求愈來愈大,其中尤其以電動車的銷售最為強勁。早前,興業證券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內地新能源乘用車的銷售率和滲透率持續強勁,光計算5月,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升至12%,環比增加1%,創歷史新高。然而,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強勁增長的背後,其盈利情況卻未必十分理想。以內地新能源汽車重要品牌小鵬汽車(XPEV.US)為例,其第一季度歸屬於小鵬汽車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淨虧損為7.866億元。雖然已比上年同期的淨虧損9.351億元收窄15.9%,但仍屬虧損。而國外新能源汽車品牌、工業技術站在前沿的特斯拉(Tesla),也坦言光計算新能源汽車銷售數據,其實也是在虧蝕中的。白一點說,就是「賣一台,蝕一台」。粵語有句俗語謂:「殺頭生意有人做,賠本生意無人做」,為什麼明知是賠本,特斯拉、小鵬等投資者還要繼續這盤生意?

shutterstock_1760319059.jpg

第一, 新能源汽車的前期投資很大,但後期回本也很高

以小鵬汽車為例,比較該公司去年和今年的財務報表,可以發現它的淨虧損比例正在收窄。有人會把這結果歸因於國家補貼,但請大家不要忘記,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力度和節奏正在減緩中。根據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及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於去年4月23日聯合發出《關於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財建 [2020] 86號)(《通知》),在綜合技術進步、規模效應等因素後,決定將原定2020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延長至2022年底,同時平緩補貼退坡力度和節奏,原則上2020-2022年補貼標準分別在上一年基礎上退坡10%、20%、30%。也即是說:小鵬在補貼力度減輕下,盈利能力仍能錄得增長。

賣車不賺錢!那麼新能源汽車究竟有何賺錢秘技?真相竟是這樣!
其中原因,除了是因為人們對新能源汽車需要的增長,同時也說明瞭,在投入巨額的前期投資後,小鵬汽車開始獲得中後期的收益。例如,他們前期投資的自研智能系統「XPILOT」開始為他們帶來收益。

當然,電池價格的下降帶來的材料成本降低也是讓他們能減少淨虧損率的重要原因。

shutterstock_66247318.jpg

第二, 出售「碳排放額度」(regulatory credit)

根據美媒報道,美國最少已有11個州要求車廠於2025年前銷售一定比率的零碳排車輛。做不到的車廠必須從其他符合這項要求的車廠,買進「碳排放額度」(regulatory credit)。其中,專賣電動車的特斯拉就是重要大戶。
參考特斯拉公佈的財務報表,該公司過去5年賺進33億美元,而近半發生在2020年。再仔細分析,更可以發現,特斯拉只是出售「碳排放額度」一項,就賺取了高達16億美元,遠超過淨利7.21億美元。換句話,特斯拉的本業其實是售賣「碳排放額度」!

再比對特斯拉過去八年的財務報表,我們可以發現他的「碳排放額度」正在急速增長,是公司「重中之重」的收入來源。下為特斯拉近八年的「碳排放額度」收入圖表:
2020年正是特斯拉普及版新能源汽車「Model 3」大量銷售和交付的年度,該年特斯拉獲得大量「碳排放額度」。

雖然「碳排放額度」與我們還有一段距離,但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業對外擴展與國際化,加上國內環保政策的陸續出台,估計「碳排放額度」將成為各大產業的重要考慮。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我國已於上月啓動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運作方式是通過限制企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創造競爭以鼓勵企業提高能源效率,採用潔淨能源技術。成功減少碳排放的企業可以出售未使用的污染配額;超過排放限制的企業可能就必須得購買更多配額或支付罰款。通過拍賣配額和逐步減少企業被允許排放的污染量,國家可以推動企業競相採用碳減排技術。

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啓動後,媒體紛紛報道了該市場的第一筆交易:一家公司支付了790萬元,以每噸約52.78元的價格購買了16萬噸的排放量。這無疑說明瞭「碳排放額度」即將成為各大產業的重要資產。清華大學張希良教授預計:「未來碳市場價格肯定還會上漲」,並估計「配額分配未來會更緊,碳價上升可能到15美元,翻一翻也可能」。

筆者估計,新能源汽車將迎來第二波的發展巨浪,大家拭目以待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面對四個月減價三次的特斯拉,一眾車企將要面對減又死、唔減又死的兩難局面。
    雖然官媒撰文籲停戰,但面對庫存仍然高企,車企豈能坐以待斃,隨着特斯拉宣布新一輪減價,據報比亞迪、吉利(0175)、東風(0489)亦紛紛推出新的折扣價惠,此風若不停,恐怕有車企捱不住。

    丘寧  2023-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