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恆大危機

2021-09-20
韓咏紅
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兼聯合早報網(中國)主編
 
AAA

 63.jpg

 

全球負債最多的房地產開發商、總部位於深圳的恆大集團看來是越來越接近終局,但中國官方淡定表態:還不準備出手相救,「影響還需要觀察」。

大約100名投資者上星期一(13日)包圍了恆大的總部大樓,許多人情緒激動高喊「恆大還錢」等口號,他們擔心恆大年底就會破產,自己的投資將化成水。抗議者中包括恆大旗下理財公司、恆大財富的員工,他聲稱,他與親戚總共投資了110萬元(人民幣,下同,23萬新元)。

恆大的債務問題早已不是新聞,這次危機的導火線是恆大旗下投資公司9月8日開始未能按期兌付的理財產品9.34億元,還有消息透露恆大未兌付的理財產品總額高達400億元左右。憤怒的投資者也指責恆大一名高管自己提前兌付,掏空了最後的利潤。

恆大背負的「債務炸彈」規模有多大?截至6月30日為1.97萬億元。這與2020年南非的GDP總量旗鼓相當,或接近於中國GDP的2%。當前,恆大旗下還有數百個未完工的住宅項目,它們背後有無數怒氣衝天的大中小供應商,以及用了畢生積蓄預購未完工期房的業主們。

彭博社又引述消息人士稱,中國住建部已告知各大銀行,恆大無法支付9月20日到期的貸款利息。

輿論擔憂,恆大的危機可能引爆中國版次貸危機,一頭灰犀牛恐怕就要出現在面前。若恆大賤賣資產還債,就會破壞市場價格,它可能成為推倒其他同樣負債纍纍房企的第一張骨牌,再衍生出一連串的金融、社會以至政治風險。事實上,自政府監管部門去年祭出「三道紅線」(降負債去槓桿)以來,房企日子都不好過,它們很難再為債務融資;官方抑制房價的措施又使房企出售庫存套現也不易。本周三公布的最新數字顯示,8月全國房地產銷售顯著降溫19.7%,房價拐點初現。另有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大部分銀行的房地產不良貸款率驟增,一些規模較小開發商已呈現重大違約風險。

按常理說,一向極強調穩定、奉行全能政府理念的中國政府,不會任由恆大破產,尤其在2022年中共黨代會舉行前,政府會竭力避免金融大動蕩與社會不穩定的苗頭。

不過,這會兒,更多的分析機構與學者認為,恆大就是需要管束的「過度槓桿的典型」,當局不會輕易拋出救命稻草。

回顧恆大發展歷程,早年房地產產業在中國獲得政治大力支持時,它以非常高風險的高負債、高槓桿、高周轉、低成本的「三高一低」模式,結果押寶押中,迅速壯大起來。到2016年國家領導人明確強調「房住不炒」,風向改變,恆大軟着陸不成功,還試圖進行多元化經營與大肆擴張,今天嘗到苦果了。

然而,官方對恆大問題可能引發的風險,顯然是沒有太擔心。

早前的統計局發佈會上,統計局發言人回答恆大債務違約風險的提問時,輕描淡寫地說,「一些大型房地產企業運營過程中出現一些困難,對於整個行業發展的影響還需要觀察」。他續指,今年來隨着各地區各部門堅持「房住不炒」原則,房地產市場「整體運行保持平穩態勢」。

這顯示當局對於目前房地產的整體運行情況很放心,還不準備出手救恆大。彭博社則報道說,中國政府安排聯合工作組進駐恆大,摸底其財務狀況,這更像是讓恆大有序倒閉的準備。

官方的淡定,一則因恆大雖陷入債務陷阱,其持有的土地儲備與物業資產等,超過了2萬億,未到資不抵債的程度。當局大概有把握可以讓它不過於狼狽的倒閉,不引發嚴重的金融動蕩與社會動蕩。

其次,近年的趨勢清楚反映,相對於經濟發展的速度,當前中國領導人更重視發展的質量,可持續性與去槓桿和去風險,為此而多方採取緊縮措施也在所不惜。此前幾十年來,中國房企也借了太多錢來擴張,當局早就想戒掉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促成更可持續和公平的社會。

在這些重大目標面前,讓一些採取高風險動作、有能力興風作浪的富商吃點苦頭,包括金融可能出現一些可控的動蕩,都不是當局在意的重點。這在當局今年雷厲風行整頓科技企業、校外培訓產業的行動中即可見一斑。當局也許遲早得介入恆大的危機,但現在還在「觀察」,而且即使救恆大,也不等於救恆大的創始人許家印。恆大債務重組難以避免,購房者或許還能拿到房子,債權人則必定蒙受損失,這反而會成為對其他中國房企、炒房者、投資者的一記警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