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楓:網上「爛仔收數」、「人多靠惡」行為成病態

2021-10-05
林芷楓
教育顧問
 
AAA

 shutterstock_1419742823.jpg

社交媒體最大的特點,莫過於「傳播快、接收快」,不論是「高質」、「低質」訊息,都會隨我們打開手機而照單全收。

在資訊爆炸、愈來愈多人開始用資訊作為武器的年代,要保持慎思明辨,似乎日益困難,因為這代表要減少收看 Youtube、減少於 Facebook「 俾 Likes」。畢竟現時網絡上的資訊速食文化,已經蓋過大家昔日將互聯網當成一個知識庫的功用。

形成這種速食文化的原因,是 Facebook、Youtube 會按大家日常喜歡觀看的內容、與別人討論多的話題,而排列首頁(newsfeed)該顯示甚麼文章、相片、報道同影片。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回聲室效應」,每每打開首頁就只會見到自己及朋友喜愛的內容。

本來這是 Facebook、Youtube 為迎合人們喜好,提供合適廣告而盈利的模式,但自 2019 年香港的社會運動開始,部分本地甚至是跨國品牌遭惡意俾「嬲嬲」心情,令消費者即使是正常消費購物,亦更難接觸品牌的資訊。

而部份商家則因為一如以往在電視台落廣告,卻因為該電視台遭人針對,而引來有網民集體「派嬲」、舉報該品牌貼文,並用持續滋擾的手段,「靠惡」阻止商家再光顧哪一家電視台,最終影響其他消費者,難以知道產品資訊和動向,而且這些行為妨礙正常互聯網訊息流通,「靠大聲」去壓制其他聲音、甚至杜撰流言,令許多人做出無知行為,至今兩、三年仍然屢見不鮮。

自疫情以來,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平台針對有關病毒以及疫苗的貼文,都會加註官方核證資訊,讓用戶有機會接收獨立、具公信力的資訊。但香港這些針對商業機構的「爛仔收數」式滋擾行為,各方卻仍未有辦法制止,值得大家思考互聯網幾時先可以發展一個「療癒機制」,治好目前的病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