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尚明:醫社合作

2021-10-27
周尚明
專科醫生.民主思路成員
 
AAA

 shutterstock_1436928353.jpg

筆者尚記得在擔任內科的實習醫生時,總會有一個「老是常出現」的情況:某夜某老人家因某些問題入院,經過醫護人員的照顧,這老人家於幾天後出院;但這老人家卻於出院後幾天因類似的身體問題入院,問症時發現因某些醫護控制範圍以外的因素(如因家居環境問題而未能改變生活習慣)而使他/她再次病情惡化入院。

世界衞生組織把「健康」定義為「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者不虛弱」。當提及健康時,我們不期然會把達到健康的責任放在醫護人員;可是,研究顯示人們健康與否僅只有20%是取決於臨床醫療的成效。在公共衞生的概念上,人們的健康是由一系列的「健康之社會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所左右,人們是否健康的餘下80%決定權就是在於這些決定因素。這些健康之社會決定因素包括該人士的經濟能力,教育水平,生活環境,社會及社區內的支援等。由此可見,要使市民更健康,完全依賴醫護去達到有關目標是不切實際的。

再看文章開首那個「老是常出現」的情況,老人家生病只是其日常生活中其中一個事件;如果要使康復情況更理想,除進行合適的臨床治療外,同時改善其「健康之社會決定因素」才是合理的方向。醫院中的醫務社工絕對是協助醫院內病者改善其「健康之社會決定因素」的好夥伴;可是出院後這個改善能否持續尚是未知之數,割裂的社會關懷(social care)正是「老是常出現」情況的原因。為使給予有需要的病人(尤其是老人家)有更全面及完整的社會關懷,食衞局、醫院管理局及社會服利處已著手「智友醫社同行計劃」這項「醫社合作」(medical social collaboration),並已初步得到成績。

在面對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的香港社會,「醫社合作」實為提升市民健康的可行方向。食衞局及勞福局需於未來的時間要有更密切的合作,在政策層面上進一步推動「醫社合作」的發展。
 

參考文獻:
The King’s Fund, “Housing and health,” https://www.kingsfund.org.uk/sites/default/files/2018-03/Housing_and_ health_final.pdf.

Food and Health Bureau. “Community Care Fund Dementia Community Support Scheme Final Evaluation Report” https://www.communitycarefund.hk/download/Evaluation_Report_Dementia_eng.pdf
 

延伸閱讀
  • 社區護理員待遇差導致人才流失、民間機構資助欠持續性、市民對專科或醫院服務過於倚賴等等。要改善醫社合作,港府在人才、資助、推廣方面都要多下功夫。

    政策‧正察  202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