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嶺:如何學會與病毒共存恐難以迴避

2021-11-23
張介嶺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成員、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AAA

 shutterstock_1656386548.jpg

11月18日,德國國家衛生研究所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KI)發佈數據,過去24小時,德國新增新冠確診病例65371起,是自疫情暴發以來首次單日確診破6萬大關。當天,德國新增264起新冠死亡病例,累計死亡病例達98538起。
早在11月4日,世衛就發出警告,歐洲又回到了全球新冠疫情的震中。該組織歐洲區域幹事漢斯·克魯格表示,新冠病毒在歐洲53個國家的傳播情況令人擔憂。未來3個月歐洲可能會有50萬人死於新冠併發症。
據世衛歐洲區域辦事處本月初統計,過去4周,歐洲確診病例增加了55%以上,而在疫苗接種方面,歐洲區域儘47%的人口做到了完全接種,有2個國家的接種率還不到10%。
目前,全球新冠死亡人數已逾511萬。專家認為,這一數字被嚴重低估,如不迅速擴大疫苗供應,數百萬人的生命將受到威脅,包括德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將迎來一個非常糟糕的聖誕節。
新冠疫情持續反復,給全球經濟復甦增加了不穩定因素。在經歷了第二季度強勁反彈之後,第三季度全球經濟增長受疫情影響明顯放緩,國與國之間疫苗接種率參差不齊加劇了經濟復甦的不平衡性。眼下面臨的一大風險是供應鏈樽頸與通脹交縱雜錯拖累經濟增長。
今年以來,疫情緩解後許多發達國家經濟強勁反彈,刺激需求迅速增長,流動性充裕又火上澆油,推高了石油和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農產品價格也隨之上漲。新一波疫情的爆發迫使一些國家開始重新採取限制措施,供應鏈不穩定加劇了成本壓力,衝擊全球大宗商品供給,貨物和服務價格一路上漲。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個月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警告,全球通貨膨脹上行風險加劇,通脹前景存在巨大不確定性,並指美國及一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總體通脹率迅速上升,主因是與疫情有關的供需不匹配和大宗商品價格相對一年前的低水準有所上漲。能源價格大幅增長,推動全球通脹水準走高。
IMF預計,大部分價格壓力有望在2022年消退,但全球通脹前景存在高度不確定性,主要取決於疫情的未來走勢、供給中斷的持續時間以及通脹預期的變化情況。總體而言,通脹風險偏向上行。如果疫情導致的供需失衡比預期更長,價格壓力將更為持久,通脹預期還將不斷上升。
專家分析,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力度和構成以及疫情導致的供應短缺是當前價格飆升的根源。疫苗接種率的提高和健康風險的下降可望重新平衡支出模式,使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減少,對服務的需求增加。如果服務供給的增長滯後於服務需求的增長,就會出現新的通脹風險。
當然,價格上升也有其他因素。就拿美國來說,美方以公平貿易為由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懲罰性關稅,導致一些本來就稀缺的商品價格上漲。「習拜會」之後中美關係似有轉機。拜登政府能否妥善處理不同利益集團的訴求,盡快取消對華加徵的關稅,考驗其政治智慧。
近期,全球供應鏈危機似有緩解跡象,一些產業產量上升,開始支持更為廣泛的經濟復甦。儘管仍有人寄希望於新冠疫情能像當初薩斯那樣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但這只是一廂情願,更可能的現實是,我們將不得不長期與新冠病毒共存。
無論在哪個角落,如果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地球上沒有一個地方可能成為世外桃源。顯而易見,全球供應鏈問題將繼續影響經濟增長,再加上其他暫時因素,物價短期內會繼續面臨上行壓力,全球經濟要實現持續強勁反彈恐怕還有一段路要走。
一位作家朋友說,到今天為止,對抗全球性大疫只有兩個小辦法:其一乃《十日談》式,嚴防密守,照應好自己,以待病毒自戧自解,毒性消亡;其二乃《鼠疫》式,聽之任之,沒頭蒼蠅,最後病毒也會自戧。
顯而易見,回望全球抗疫之路,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在對待疫情態度上更有明顯的文化差異,但毋庸諱言,無論是哪個國家,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決策失誤需要檢討。
歐洲疫情再此爆發意味着,我們或將面臨一個相當長時間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未來。當務之急是促進全球疫苗公平分配,加速提高疫苗接種率,盡快控制疫情。
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平衡好抗疫與經濟復甦之間的關係,有效減少疫情反復可能帶來的衝擊,愈來愈成為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無論從醫學角度看,還是從經濟學角度看,都是如此。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上門為婆婆剪髮的「易剪義」創辦人 Alex 表示:「長者也需要有一個整潔儀容,若頭髮缺乏剪理,長髮披肩也令他們及别人,更覺他們衰老,引來心理及情緒的負面反應。」

    服務有情  202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