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毅興:企業ESG好壞決定成敗 管治具視野為社會創造更大利益

2022-02-22
徐毅興
八十後工程師
 
AAA

 24.jpg

各國政府、企業管理層、投資者、環保團體近年都將ESG掛在嘴邊,所謂ESG就是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Governance(企業管治)的縮寫。其實ESG概念並不複雜,以一個飲食集團為例,最簡單是採購食材後經廚房加工,然後出售賺錢。但一盤生意要持續經營,除日常營運外,要對環境保持敏銳觸覺,留意甚至預視各種變化,例如某些常用海產被過度捕撈,產量大減,若公司不予重視,日後當某食材供應短缺,甚至遭限制無法進口,才作出補救可能已太遲。

食材採購亦可能延伸到社會面向,若公司採購的海鮮來自遭剝削的漁夫,可能捲入人權侵害爭議,遭消費者唾棄。去年美國消費者就曾經發動聯署,拒絕「血汗海鮮」,為遠在東南亞的漁夫發聲。如果傳媒進一步追查,可能牽扯到企業管治部份,例如管理層有否做好供應鏈管理,仔細選擇供應商,引發管治危機。

一間企業做好ESG除了規避不必要的風險,更重要是掌握世界脈搏捕捉新機遇。舉個例子,近年各國政府陸續訂立時間表,淘汰傳統燃油汽車,香港亦決定在2035年或以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整個汽車行業以至相關供應鏈正出現翻天覆地變化,若企業持續關注環境議題,就可以提早部署在電動車、氫能相關領域投放資源發展,不致出現「轉身太慢」的尷尬情況。

商界愈重視ESG,亦代表愈「貼地」,能夠與客戶或消費者同行。隨社交媒體興起,一個好的概念足以在網上引發迴響,推動社會革新和可持續發展。早年「走飲管」活動獲得公眾迴響是一例,最近有香港大學的學生提出回收USB線項目,亦得到市民積極支持。企業能否掌握社會脈搏,在早期已經有眼光介入具潛力項目,與回收減廢同行,這環節將會越來越重要。

商界重視ESG,對市民而言亦有好處,因很多重大社會改變,都離不開商界這個重要持分者。以廢物議題為例,香港2020年每日平均產生10,809公噸都市固體廢物,當中近40%來自工商業廢物。如果企業決策時考慮ESG層面,將產生龐大「蝴蝶效應」,假設一間大型連鎖咖啡店訂立採購政策時,選擇公平貿易咖啡豆,將會影響成千上萬農夫待遇;在處理廚餘時,亦可安排咖啡渣送往本地農場作肥料。這反映重視環境、影響社會、良好管治,三者互相關連影響,甚至可說是一個循環作用。

現時本港的上市公司每年提交財務報告外,亦要製作「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這份報告成為一個窗口,讓公眾了解、監督企業有否做好ESG。部份企業提交報告包含可量化的指標,例如用水、用電、廢物量等,尤如每年出一份「成績表」。可惜的是,部分企業只是例行公事寫報告,未有為減廢、能源消耗、應對氣候變化訂立目標,令報告內容變得乏善可陳。

ESG概念不止適用在企業,亦通用在政府。隨着全球暖化加劇,香港隨時面對超強颱風、特大暴雨、風暴潮、持續高溫乾旱天氣等極端氣候。政府一樣要重視ESG概念,部署應對氣候變化,令城市邁向更可持續發展方向。近年施政報告都有觸及相關的議題,提出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同時亦訂立一些節能指標等。政府角色當然比企業再多一重。政府負責制定國家或城市發展的願景和目標,推動企業做好ESG,例如《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出,2050年或之前,商業樓宇用電量較2015年減少三至四成。當政府劃下藍圖和目標,企業自然有更大動力改變,配合政策轉向,甚至在當中捕捉新發展機遇。

無論如何,ESG概念勢將漸漸成為主流,非常考驗企業管理層的敏銳度和視野。管理層應要思考,相比每年「做靚盤數」向股東交代,或許推動社會革新進步和永續發展,方能使公司踏上更大舞台,為股東以至全社會創造更大利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隨著社會各界對綠色建築的關注日益提升,加上越多本地企業着重ESG(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Governance公司治理)發展,本港發展商近年積極地將環保元素加入樓宇設

    曹德明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