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訪:黃友嘉談抗疫與重啟經濟

2022-03-01
 
AAA

 38.jpg

香港第五波疫情愈演愈烈,對本港經濟、民生產生了巨大衝擊。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友嘉日前接受中評社專訪,就疫情中長期狀況判斷,如何恢復香港經濟動力等問題表達了其見解。他提別強調,當前壓倒一切的任務是抗擊疫情,但在疫情緩和之後,港府必須將與內地通關的事宜定制詳細的時間表,不可繼續拖延,令香港成為一座孤島。

黃友嘉表示,其實,Omicron病毒最先並不是在香港爆發,我們已經看到其在外國爆發時的傳染力驚人,但香港特區政府對此卻仍然是“見一步行一步”,“臨時抱佛腳”。本來現在在建的隔離設備、方艙醫院就應該有兩手準備,因此香港非常需要一個前瞻性的抗疫政策。過去我們的抗疫政策“兩頭不到岸”,導致香港變成一個孤立的地方,既無法參與內地的內循環,也無法參與國際的大循環,這個時間拖得越久,就越影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對此,香港特區政府必須重視,當然,目前的最大、最重要的任務是抗擊疫情,但當疫情受控,舒緩下來之後,也必須想想經濟如何搞。

“要知道,如果過了今年,香港就已與內地三年無法通關,這個負面影響之大港府必須考慮,我覺得,港府應該對此制定時間表,今年下半年疫情受控之後正視這個問題,不可再拖。”黃友嘉說。他也強調,在第五波疫情大爆發的情況下,我們當然不可以“躺平”,“與病毒共存”是錯誤的,但於此同時我們也要知道與內地通關、向內地的“動態清零”看齊不是喊喊口號就可以的,需要認真討論執行。

黃友嘉表示,短期救急的抗疫基金政府確實要加大力度去做,但這只是幫補一陣子,不能完全替代幫助。因此,香港對於未來如何通關要有很清晰的目標和時間表,比如2022年底要達到這個目標。他個人認為,封關拖延多過3年不是一個選項,因為這對香港的經濟民生傷害巨大,政府就算用儘財政能力也無法彌補。

關於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黃友嘉分析稱,因為香港市場開放成熟,透明度高,監管適宜,因此可以充分給到投資者信心,令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可以穩固。當然,香港因疫情受到的打擊是非常大的,所以疫情受控之後我們要奮起直追,收復失地,要更加加強發展香港的金融專業服務、人才引進等。對於未來,黃友嘉表示他是十分看好的,第一,香港作為國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是確保了的,隨著國家經濟不斷壯大,香港的發展也會隨之更好。第二,考慮到國家安全的同時又要發展離岸人民幣中心,香港無疑是最適宜地方。香港將來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要迎合國家金融發展和人民幣國際化的需要,做好對外融資、對外投資的重要平台,多元化、深化我們的產品服務,比如綠色融資、債券、“一帶一路”的融資等。

關於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和“一國兩制”的實踐,黃友嘉認為,香港回歸二十五年來,“一國兩制”實踐地相當成功。過去25年是國家發展相當迅速的一段時期,香港也成功在經濟、貿易、投資等方面對國家做出了很多貢獻,做到了設立特別行政區時的目標。不過,“一國兩制”是開創性的,在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特別是香港的選舉制度之前的不足之處再加上國家安全立法的缺失,導致香港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使得本土反對派在制度之下橫行,阻撓香港特區政府施政,阻撓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當然,現在有了國安法,完善了選舉制度,可以說是把過去兩個最大的缺口填補住了,因此黃友嘉對將來“一國兩制”的落實樂觀了很多。

當然,黃友嘉也說,新的局勢也伴隨新的問題,就算香港落實了“愛國者治港”原則,反對派銷聲匿跡,但不代表這個社會的矛盾和撕裂就不存在,要如何團結香港各界,做好建制派的工作,這是一個挑戰,各方都還有很多努力要做。

黃友嘉表示,未來,香港要依靠強大國家的後盾,發揮它的作用推動國家的發展。其實“十四五”規劃里已經提到,要落實國內國際雙循環,那麼香港是中國眾多城市中最有條件做好這件事的,未來香港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倚靠國家發揮對外經貿橋梁的作用。

談到香港的社保制度,黃友嘉認為,比起全民退保,應該做有比較針對性的強積金(MPF)來逐步解決長者貧困的問題。他表示,香港市民的退休保證來自個人儲蓄,應該在強化強積金和私人儲蓄的基礎上,對弱勢群體提供補貼,用社會福利的手段來處理,這樣避免浪費政府財政,也可以有效解決問題。“要解決長者貧困,不只是金錢,還有住房、醫療、安老服務等,只有配套起來,老年生活才可以得到保障,因此有限的財政資源應該用在這些地方。”他說。

關於香港的愛國主義教育,黃友嘉認為,香港應該做兩方面的教育,一是國民教育,二是德育教育。除了對國家有認同,對社會有認同之外,還需要教育青少年如何做一個好公民,做一個有道德操守的人。對此,他建議從幼稚園到中小學乃至大學,各方面的課程都應該有充分的檢視,因為不同階段有不同需要。另外,還要加強培訓中小學、幼稚園教師,檢視他們是否達到相應水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