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慧良:病毒就在我身邊

2022-05-23
 
AAA

 shutterstock_1744544003.jpg

如果你身邊沒有被感染過的朋友,代表你沒有朋友。」4月冠病確診病例從單日數百例急升到破萬例時,網路便流行這句話。

幫忙住家公寓清運垃圾的清潔阿姨4月中突然沒出現了,鄰居在公布欄貼上清潔阿姨家裡有人確診,請住戶近日自行解決垃圾問題。雖然平時都會作好防疫,這是第一次警覺到病毒可能就在我身邊。

本月初採訪民眾黨立委蔡壁如,隔兩天便接到她的助理告知蔡確診,互祝平安,我便自主居家隔離。先前曾去數家藥局詢問快篩試劑都缺貨,此時不便出門,更得和同住家人保持距離。

妹妹從4月就覺得喉嚨很癢,聲音也不對勁,周遭朋友又多確診,所以今年母親節我們都只能用電話跟母親聊天,心裡很過意不去。

緊接着,一位住在桃園的朋友確診,她3月打完第三劑疫苗,5月3日覺得身體有恙,快篩(ART)是陽性,三天後收到核酸檢測(PCR)確診短訊,便展開居家照護。此後只收到市政府的防疫包,無人聞問,連居家隔離通知都沒有,若非友人協助送餐、送退燒藥,「我就跟孤兒一樣,搞不好死在家裡也沒人知道」。她問:「居隔要從哪天算起?出門會不會被罰款?」政策變來變去,天天盯着新聞的自己也答不上來。

我致電學公共衛生的朋友,她反而跟我抱怨自己正面臨六歲幼兒要不要打疫苗的艱難抉擇。她說,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3月24日才決議不讓5歲到11歲兒童打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4月突然宣布可以打莫德納疫苗。「學校發的意願調查表,明天就得交,我自己學公衛的,都不知道該不該打,莫德納劑量那麼重,真要打,我應該會等BNT兒童疫苗。」但BNT兒童疫苗迄今未送抵台灣。

雖然專家稱兒童染疫多是輕症,但台灣首例兩歲男童從確診到病逝僅短短六天,六個月大男嬰高燒魂斷急診室外的新聞,讓不少已筋疲力盡的父母猶抱着發燒的孩子徹夜苦守在急診室外。

屏東一位媽媽在衛福部1922服務電話打不進去,小學四年級的兒子又無法入住醫院,自力救濟在72小時內救回一度燒到40.5攝氏度的兒子,被封為「地表最強的媽媽」,她在面簿分享歷程引發廣大迴響。
這波疫情主要是由傳染力高、致死率低的奧密克戎病毒所引起,眼見歐美與病毒共存,即透過群體免疫的作法,似有些成效。台灣政府也想跟進,遂採取所謂兼顧經濟與防疫的「新台灣模式」,強調只要打過疫苗,作好防疫物資準備,便可維持新常態生活。

所謂群體免疫的概念頗值得探討,奧密克戎患者雖多輕症,但喪命者所在多有。

美國白宮首席防疫專家福奇4月指出,冠病並不適用典型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概念,他點出包括病毒不斷變異、疫苗不夠有效甚至施打不夠廣泛等,都讓群體免疫無法實現,人類恐得持續和病毒共存好長一段時間。

台灣公共衛專家也疾呼,台灣在1950到1960年代打造出一個以「公衛(預防)為主,醫療為輔」為原則,以及社區民眾和基層衛生局形成的社區防疫機制,是這兩年防疫最大功臣。美國10多年前推行「公衛退場,回歸醫療」,在這兩年對抗冠病中死了近百萬人,8000多萬人確診,便是前車之鑒。所以他們無法認同政府在未作好充分準備前驟然轉向與病毒共存,形同放任民眾自然染疫,導致快篩與醫療之亂等。

冠病畢竟是一個新的疾病,目前相關研究指出,染疫者痊癒後仍有後遺症,且有再次染疫的可能。正因是前所未有的疾病,包括未發育完全的小孩打疫苗,多年後會是否會出現什麼問題,都在未定之天,相關的專家只能不斷嘗試、探索,決策者也只能根據眼前的情況作出相對較好的選擇。

台灣想在經濟與防疫中取得平衡,若未能循序作好預防工作,只放任群體快速染疫,只會更壓縮醫療量能,且染疫者眾,必然會影響經濟生產,何來正常生活?

值得注意的趨勢是,政府想速戰,但民眾已自動升級警戒,未必能速決,何況未來可能還有新的變種挑戰。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
  • 郭台銘今後的發展,筆者願意誠摯地建議,郭台銘已經在兩次總統大選中嘗試參與,不論2024總統大選的結果如何,郭台銘應汲取教訓與經驗,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如果2024大選選出的總統不是郭台銘,郭台銘仍可繼續努力,為2028總統大選而努力,如果2024郭台銘勝選,然允諾「只做一任」,將錯失處理台海最關鍵的歷史時刻。由是,郭台銘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筆者願意鼓勵與祝福之。

    楊雨亭  202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