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生活智慧 : 二十四節氣

2022-07-18
 
AAA

Shutterstock_1812177445.jpg

「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農耕文化中,利用自然環境特點,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具智慧的賢士對天體運行規律的細微觀察,對四季氣候了解總結的成果,被世界氣象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短短四句28個字叫做節氣歌,凝聚了數千年的智慧。

「二十四節氣」起源甚遠,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觀察晝與夜的長短關係,就有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個節氣;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在黃河流域一帶已經確立。民俗學家說,中國的曆法實際上是陰陽合曆,「二十四節氣」即是陽曆的部分,透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的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而形成的知識及經驗。

氣候的形成主要受到太陽的影響,「二十四節氣」客觀反映了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狀況。時令順序的與農業生產發展緊密相連,「二十四節氣」周而復始,幾千年來成為中國人生產及生活上的指導,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千年的智慧時至今日都並不過時,「二十四節氣」不限於農民耕作的指標,已溶入了我地中國人社會的的生活中,比如北方很多人仍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來準備美食;清明掃墓、祭祖吃青團;冬至一家人相聚,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熱鬧當中蕴含著千年文化的繼承、弘揚傳統文化,增加彼此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香港天文台24節氣資料  

 

延伸閱讀
  • 千年以來,古時長安今日陝西西安的城牆見證了歷史變遷,曾經幾度毀於戰亂,又重建復原,牆上至今仍留有斑駁的痕迹。

    2024-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