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瑜:養孩子標題黨窒礙港人生育意欲

2022-07-20
文瑜
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7-20 at 10.46.49 AM.jpeg

2006年,香港首位奧運金牌得主李麗珊在某銀行的廣告中說,「養大一個孩子要400萬元」,成為「一時佳話」。到了18年後的今天,同一間銀行的調查發現,養育孩子成長至22歲經濟獨立,要600萬元。18年通脹了50%。

這個數字固然嚇壞很多工薪階層。如果以2022年第1季的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為28,700元計算,中位數的家庭,一年收入也就34.44萬元,22年也就758萬元。如果養孩子到22歲需要600萬元,那豈不是8成的收入都花在一個孩子身上?難道自己不吃不喝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600萬元這個數字顯然不是平均數,而是指中產階級的理想生活。筆者也育有兩個子女,一個八九歲一個一兩歲。作為一個工薪階層,說實話,我認為兩個孩子為我新增的開支,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衣食住行分開來看,給孩子買衣服,如果你不追求名牌,一件衣服可能一兩百元,甚至幾十元也有,一個月買一兩次,也就數百元計算。食物,全世界都鼓勵母乳餵養,如果做得好,是不需要奶粉補充。其他餐桌食物,廣東人有句話「多個人多雙筷子」,難道你自己不用吃?住,如果是私人樓,多一兩個小孩肯定要住大一點,但如果你買樓是一項投資,其實不應該將居住當成是一種花銷。一家人住的面積是交叉復合的,不能說哪部分面積就專門是孩子的。行,這部分比較個人化,要看你如何去旅行,碰巧這幾年疫情封關,倒是省了不少「行」的錢。至於尿片那些嬰兒開銷,一片尿片一兩塊錢,一天用10片才一二十元,根本花不了多少錢。

養一個孩子最大的開銷,應該是醫療和教育,但這兩方面其實差異很大。醫療要看命,也要看怎麼養。有些孩子如果病痛多,尤其是如何不幸先天不足,一年花一百幾十萬也不是不可能,孩子健康好是最大的福氣,可以省很多。教育,現在幼稚園、中小學,如果是入讀資助學校,書薄費、茶點費那些都是有限。至於興趣班,看你的追求了,例如學鋼琴,你找一個平民老師,一個月1000元可以學,當然要找朗朗教,那肯定是天價,沒有可比性。

價錢與慾望成正比。你慾望愈強,價錢自然愈高,600萬反映的是比較有錢的一群人,他們投射在孩子身上的成才慾望。但父母的慾望不等於孩子的慾望,也未必可以轉化為孩子的成就。例如學樂器很講天賦,你有錢找朗朗學鋼琴,也不見得就一定成為大師級演奏家。從這個角度來說,說這600萬是花在孩子身上,這個說法很有問題,這些錢是父母滿足自身對子女的成才慾望所花。雖然父母口口聲聲「我是為你好」,但應該將這些花費視作父母的開銷,而不是孩子的開銷。

1126031640_15904089906291n.jpg

養育孩子是為了成就自我
這就像我回到家,跟孩子抱抱親親,我頓時覺得很滿足,我花在她身上的有限錢,對於我而言是一項個人情感消費,孩子帶給我的滿足感,遠遠值回票價。至於這項個人情感消費要花多少錢,這很個人。

香港出生率低處未算低,2020年首度出現死亡人口多於出生人口的「死亡交叉」,生育率跌至歷史新低0.87,每名女性生育少於一個子女。如果大家不求甚解,被銀行廣告這個600萬的數字嚇到不敢生,那對全社會並不是一件好事。

我十分理解銀行要找噱頭,趁機推銷其投資理財計劃。在此我給金融機構一個建議,可以效仿醫療保險分基本計劃、進階計劃、高端計劃一樣,養小孩也分不同層次。不要簡單化地提出一個600萬養小孩的數字,這顯得太籠統。應該劃分為養小孩基本計劃、中產計劃、富豪計劃,可能基本計劃只要50萬、中產計劃600萬、富豪我就不知道了。讓大家明白,窮有窮養、富有富養。至於窮養、富養出來的效果,套用消委會常用的一句說辭:價錢高低不代表質素優劣。

繁殖是生物生存的本能。生小孩,是為了給自己一個家,讓自己的人生更完滿,將這些錢視為是為了孩子,是非常不健康的。商界、政府,都有絕對的義務,營造一個對生育更友善的社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