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滅絕

2022-07-26
 
AAA

有「中國淡水魚之王」稱號的長江白鱘,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正式宣布滅絕,象徵著魚種正式走入歷史;而且被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顯示,長江特有物種白鱘已經滅絕,長江鱘野外滅絕,名錄同時提升其他7種鱘魚的保護等級。

白鱘或稱作中華匙吻鱘,因為其吻部長尤如鴨嘴,也俗稱為鴨嘴鱘或者象鼻鱘。長江白鱘最後一次有紀錄的蹤跡已經是2003年,宜賓市南溪縣羅龍鎮有漁民誤捕一條受傷的白鱘。宜賓市水利局和長江水產專家經搶救縫合傷口後再放生,從此無人再見過白鱘。

長江流域原本擁有白鱀豚、白鱘、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等12種國家重點保護水生生物。可惜這些物種一個個被被宣布功能性滅絕,仍然找到蹤跡都被列為「極危」。

世界自然聯盟如何介定一個物種的滅絕?簡單來說,如果一個物種已沒有自然繁殖,過了這個物種壽命的時間期限,期間內沒有發現任何物種存活,就可認定該物種滅絕。長江白鱘的產卵場在長江上游金沙江一帶,早在1991年以後再無發現白鱘自然繁殖。

長江是中國第一長河,長江白鱘的滅絕,反映出整個長江生態系統惡化的狀態不容忽視。白鱘在長江上游繁殖,葛洲壩的修建後阻隔了白鱘的上游繁殖通道。另外白鱘需要食大量活魚維持生命,航運、過度捕撈、污染等人類活動不斷增多,長江魚類急速減少,已無法支撐體型龐大白鱘的生存。

由2021年1月起,長江幹流,鄱陽湖、洞庭湖、大渡河等7條重要支流,實行10年禁捕期,11萬艘漁船、23萬名漁民退捕上岸,希望幫到長江及400幾種魚類休養生息。

同樣是野生種群走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中華鱘,已經多年搵唔到自然產卵的蹤跡,內地已經推行緊《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透過人功繁殖,希望未來中華鱘的自然種群得到恢復,同時建立中華鱘遺傳基因庫,改善棲息地環境,中華鱘自然種群得到明顯恢復。

發展的速度同保護原生物種點樣取得平衡,是一個長久而持續需要正視的課題。

 

 

延伸閱讀
  • 千年以來,古時長安今日陝西西安的城牆見證了歷史變遷,曾經幾度毀於戰亂,又重建復原,牆上至今仍留有斑駁的痕迹。

    2024-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