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煜:從長髮之議反思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2022-08-03
何子煜
香港中文大學大中華地區的政府與政治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學生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8-03 at 12.16.24 PM.jpeg

(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的中五學生林澤駿,認為限制男生留長頭髮,有違反《性別歧視條例》之嫌,並向「平機會」投訴)

近日,有學生向平等機會委員會投訴,學校禁止男生留長髮的校規違反性別歧視條例,引起了社會熱議,當中涵蓋了性別平等、性別定型與性別焦慮、學生實際生理需要、辦學團體價值觀等不同方向,有助於構建香港五光十色、和而不同的公共討論氣氛。值得注意的是,有人批評男生留長髮是「挑戰整個社會傳統價值」,甚至理解成「西方毀滅別國文化」的另一種形式。這引起了筆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中華社會傳統價值的本質和要旨等概念的反思。

變化不斷的中華文化
世界上每種文化都有獨特的精神面貌,又其地理環境、社會制度、歷史沿革等不同因素所影響和滲透,形成了獨特文化。中國的歷史非常悠久,而我們的中華文化亦在不同時期產生了多元化的互動。正如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鄭宗義教授指出,中國的版圖、政治制度、學術思想都不斷變化,中華文化從來都不是一樣固定不變的東西。具體來說,山東師範大學商志曉教授認為,中華文化經歷了先秦諸子的開創與奠基、魏晉玄學的融合與新編、宋明理學的和流域內化等階段,及至近代新學的變革和轉型,才衍生出我們今天所知的中華文化,可見文化本身就是會進化、改變的。舉例言之,孔子認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但注意這裡並非要用現代的法治精神來批評孔子是鼓吹包庇、違法,事實上孔子的主張是彰顯一套「天倫為上」的價值階次選擇,即父子的「天倫」既破,大義和小義也就無法存在,但這套主張至今明顯已不適用。由是觀之,所謂的社會傳統價值,自然在文化的更迭或進步中有所成長。未來的中華文化及相應的傳統價值,亦必然會建基於今日的基礎上有所轉變,並不會故步自封、原地踏步。假若將社會傳統價值理解為定格在某一時刻的「習慣」,這必然是狹隘亦短視的,正如我們不會用「傳統價值」為名,要求女士纏個三寸金蓮,或要求官員戴烏紗帽上京述職。

兼容並蓄豐富中華文化
世界上沒有地方及其文化是孤立的,不同文明之間會不斷接觸、互動、衝突或融和。中華民族在本地的儒、道、法等不同流派思想基礎上,吸納了佛教、馬克思列寧主義、德先生、賽先生等多元化的概念,爬羅剔抉後形成了兼容並蓄的現當代中華文化,也就是「文化在地化」的概念。在第四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中,茅忠群先生就認為中華文化的本質其實是世界文化,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事實上中華與外來文化的互動古已有之,甚至做得相當成功。以外來的「佛教」為例,透過完善的在地化發展,讓他成為不亞於傳統思想、廣為國人接納的宗教和哲學。南京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建光的論文指出,唐代百丈懷海編制了《清規》,創設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禪修觀念及「普請」制度等,讓佛教更實用化、生活化,令時人對佛教的印象越趨正面。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鄭筱筠提及,古代中國南傳佛教以傣族地區封建領主制社會行政組織系統為範本,逐步形成了獨特的金字塔型組織管理制度,成功整合了佛教資源和社會資源,並讓佛教走進了當地社會管理體制。由此可見,從古至今中華文化都不是一道充斥抗拒、排斥的高墻,而是勇於開放、大門常敞的客棧,任何外來文化都能夠在中國留下足跡,符合社會需要的則會被吸納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國人應具備文化自信
綜合上述,從不同時代的「縱向」角度,我們能夠考慮社會的變遷和不同時代的需要,來創造和革新文化;從不同地域文化互動的「橫向」角度來看,又能夠隨著世界潮流或與其他地域的交流,來增潤和豐富文化。這反映中華文化都是具創新性、具包容性、充滿韌性的。作為中國人,我們應具備充分的文化自信,除了歡迎外來文化的交流,更要自信我們豐厚的文化底蘊能有效抵禦外來的惡性文化侵略,甚至能反過來將之吸納、豐富中華文化的內涵,而不要過分忌憚這種風險就築起高墻。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首提及的「學生留長髮」之爭,筆者認為不適切的是,那種以捍衛傳統價值為名,就粗暴地禁絕一切討論可能的論調。至於是允許留長髮還是禁止,對社會更有益處、留長髮是能豐富中華文化還是做成損害,則還待社會各界多加討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