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聚嶺南》:透過政策創新解決內地港人就醫難題

2022-08-24
 
AAA

shutterstock_2009456681.jpg


作者:嶺南大學研究生院及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教授黃耿華博士


隨着內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居住環境不斷改善,近年來不少港人移居內地。這一群體究竟有多少人,香港官方一直缺少相關數據。2021年公佈的中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多達37萬港人在內地居住,約佔香港總人口半成。這是截至目前較權威的統計數據。

人口流動勢必對公共服務帶來新的需求和挑戰。移居內地的港人有不少是已經退休的長者,在原來的政策框架下,他們無法繼續領取香港的長者生活津貼(俗稱「生果金」),這引發很多抗議。港府最終還是突破了「福利不過境」的原有理念,並於2013年和2018年相繼推出「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令移居這兩省的長者可繼續領取「生果金」,為其提供多一個退休生活選項。

不過,本港其他公共服務尚未能有效支援內地港人,比如醫療服務。移居內地的港人,特別是有長期病患的長者,需要頻繁返回香港就診。COVID-19疫情爆發後,香港與內地實行嚴格的入境管控,往返兩地需要進行檢疫隔離,這令內地港人返港就診變得不切實際。疫情初期,特區政府曾啓動一項「送藥特別計劃」,爲身在廣東省及福建省的港人送遞緊急處方藥物。此後特區政府又於2020年11月推出「對居粵之醫管局長期覆診港人特別支援計劃」(下稱「覆診特別支援計劃」),指定港大深圳醫院爲身處廣東省的港人提供受資助的診症服務。

此兩項計劃均獲得熱烈回應,解了不少人的燃眉之急。但「送藥特別計劃」已經停止,「覆診特別支援計劃」又僅限於港大深圳醫院,覆蓋面有限,目前依然有很多內地港人的醫藥需求無法得到有效滿足。大部分內地港人沒有參與內地的社會保險計劃,導致其在內地醫院就診需要支付高昂的醫藥費用;此外,醫療病歷尚未實現跨境互通,這也妨礙有長期病患的港人在內地醫療機構覆診。

shutterstock_2011018520.jpg

解決疫情期間內地港人的就醫難題需要政策創新。當前,可以考慮將「覆診特別支援計劃」擴展到資質受認可的內地三甲醫院,委託其爲港人提供受資助的診症服務;積極推動醫療病歷跨境互通,方便內地醫生瞭解港人患者的用藥記錄,減少重複檢查。另外,COVID-19疫情推動了「遠程醫療」或「視像診症」在世界範圍內快速發展。今年香港第五波疫情高峰之時,醫管局也曾試行向居家隔離患者提供遠程醫療服務。遠程醫療打破了空間的限制,筆者建議港府及醫管局積極考慮透過遠程醫療技術爲內地港人提供醫療服務的可能性。事實上,強化與內地醫療機構合作與爲港人提供遠程醫療服務是相互補充及相互支持的。比如,對於一些病情簡單的覆診病人,可先由香港醫生視像診症;如發現需要進一步檢查才能確定病情,則可以將其轉給內地合作醫療機構作醫療跟進。

總之,香港與內地遲遲未能實現正常「通關」令不少內地港人面臨就醫難題。要解決此問題,我們需要突破現有政策的局限性。2021年4月,深圳市政府發布了「關於加快推動醫療服務跨境銜接的若干措施」,提出多項舉措方便香港醫生到深圳行醫,推動港澳「新藥」可直接被引入到深圳醫療機構。深圳推行這一政策的最初目的是讓深圳居民「看香港名醫,用境外新藥」,不過也客觀上爲港人在內地就醫提供便利。當然,這也從側面反映深圳在推動跨境醫療方面已走在香港之前。疫情之下爲內地港人提供醫療服務支援,我們需要突破原有的政策框架,更加進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特區政府應與內地政府商討,設立跨境救護車互通機制,透過非政府機構專門營辦跨境救護車服務,於特定口岸設立專營救護車通道,使長者毋須大費周章於邊境口岸轉換救護車便可直送醫院搶救。

    梁志祥  2018-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