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百達:第一擊定義修改 不是要刺激對岸

2022-10-07
 
AAA

 106486207.jpg

台「國防部長」邱國正對於第一擊定義進行修正,是否讓兩岸關係更加緊張,兩岸政策協會理事、民進黨前中國事務部副主任張百達接受中評社訪問指出,邱國正只是把台灣防衞底線明確化,這是一種戰術清晰,符合軍事透明化精神,其用意在於避免大陸出現誤判,進而出現跨越紅線的危險舉動,而不是為了要刺激或挑釁對岸。

他也強調,以當前台海情勢觀察,除非中共二十大後兩岸關係能夠取得某種突破性進展,或扭轉當前不斷上升的敵意螺旋與對抗僵局,避免兩岸關係走向「純軍事化」,這恐怕才是當前兩岸雙方須要冷靜下來共同思考與面對的首要核心課題。如果繼續戰略迷航,隨波逐流,今後兩岸關係恐將難有令人樂觀的空間。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引述現任和前任官員指出,大陸近期對台的海空演習顯示,中國可能以封島作為攻台前奏,台灣得自力撐到美國或其他國家介入;美國官員在研究大陸演習後,正加強努力在台灣打造龐大的武器庫存。

《紐約時報》所說的這個狀況可能發生?美國從《台灣政策法》到拜登協防颱灣等相關發言,美國動作會造成兩岸局勢如何變化?

張百達表示,解放軍8月發動對台海空聯合軍演,引發各界對台海情勢的進一步擔憂。尤其,台灣四面環海,一旦台海有事,台灣海峽固可形成天然屏障,但相對而言,台灣也將無法像烏克蘭那樣可從周邊陸鄰國家取得外部軍援物資,因為屆時解放軍必然會在台灣周邊劃設封鎖區,阻絕台灣所有的海空聯外航道,這也是其反介入與區域拒止戰略的一環。

他也說,處於戰略守勢的一方,台灣備戰是為了避戰,而非求戰。一旦台海爆發全面戰爭,相關人員、裝備與彈藥的消耗將會相當龐大,因此台灣本身平時的戰略儲備是否足夠,勢將影響台灣遂行自主防衞作戰的持續力。對於強化台灣相關的戰略儲備,目前還受制於經費預算、裝備項目、需求數量、裝備來源與供貨能力,以及儲放空間等問題需要克服,相關關切也是現實且合理的。

他表示,至於美國國會審議中的《台灣政策法》,若觀察早前參議院通過的修正版本,已將相關政治性條款進行了修整,這將制約眾議院對其所提對案內容的後續審查,畢竟最終版本需要獲得參眾兩院的一致同意。但該案能否趕在明年初通過,目前還有變數,屆時即使通過,也要觀察最終版本內容為何。

他也強調,拜登多次有關協防颱灣的談話,基本上符合《台灣關係法》與「對台六項保證」,或廣義的美國政府長期以來的「一個中國政策」範疇。其主要用意,或仍以「預防外交」以及戰略嚇阻的性質居多,希望北京當局不要貿然對台採取軍事冒險行動,也隱含某種勸阻的用意。

另外,他表示,同樣需要關注的是,拜登並沒有明確表達一旦台海有事,屆時美國將會採取何種具體的協防行動,以及選擇介入的時機與程度,這其實也是一種「模糊策略」。相較於拜登之前幾次事後被幕僚進行「補充說明」的協防談話,9月拜登親自出席聯合國大會發表有關台海政策的完整演說,或許也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邱國正日前在「立法院」表示,兩岸「海峽中線」的默契已被大陸毀掉,現狀已被改變,並表示「國軍」現已調整經常戰備時期突發狀況處理規定,「只要(大陸)航空器、航海器越界了,不等它是否有第一擊,就要把它擊毀」。第一擊定義修改,可能做到嗎?會讓兩岸情勢更加緊張?

張百達認為,邱國正說法有其發展。從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8月初訪台,解放軍隨即對台展開大規模軍演,不僅在台海周邊劃設演習區,形同變相封鎖或所謂的「準封鎖」,更派遣大量機艦跨越「海峽中線」,並發射多枚導彈飛越台北上空,企圖形成所謂的「新常態」。針對大陸這次的強烈反應,強度更甚於1995年至96年的「第三次台海危機」,包括美國智庫及媒體已用「第四次台海危機」來形容這次事件。

他提到,有關「海峽中線」的存在,確實很重要,這不僅是因為大陸在這裏有一條向國際民航組織申請劃設的M-503民用航路,更重要的是,它扮演着有如朝鮮半島北緯38度線的兩岸軍事緩衝區的地位與作用。差別在於,北緯38度線有當年韓戰停戰協議的條約規範,而「海峽中線」只是當年美台方面的單邊主張。

張百達指出,早期「海峽中線」之所以能夠存在,多少反映當年台灣空軍在台海上空保有相對的空中優勢,而當時解放軍的戰機基本上很少出海。但過去這幾年來,各界應該都已觀察到,解放軍空軍現代化已取得相當程度的進展,各型作戰飛機不論就航程或性能也都大幅度的提升。若其作戰半徑已可以涵蓋台灣全島乃至我東部空域,自然也充分具備跨越「海峽中線」的能力,這也是預期中的事。在此情況下,劃設於國際空域的「海峽中線」能否維持,相當程度確實有賴兩岸雙方的默契才能夠維護,特別是對岸方面是否願意維持某種的剋制或節制。

他表示,根據非正式統計,整個8月期間,解放軍共派遣446架次的各型戰機跨越「海峽中線」;而偵獲具有敵意的戰機數量,更累積高達855架次。這不僅對台灣的空防構成相當程度的壓力,也進一步加劇台海緊張情勢的升高。

張百達說,邱國正日前在「立法院」回應「立委」質詢,針對如果大陸機艦越界侵入我12海浬的「領海」或「領空」,「國軍」將予擊毀的說法,一時間固然引發相當的媒體效應,但他並不感到意外,而國軍也確實具備行使相關自衞權的能力,相信大陸對此應該也有清楚的認知。如果觀察過往至今年8月以來,儘管解放軍機艦不時穿越「海峽中線」活動或示威,甚至大陸軍艦已在台灣周邊重要海域進行常態性部署,但也都避免進入台灣12海浬的範圍。邱國正這次只是把台灣防衞底線明確化,這是一種戰術清晰,符合軍事透明化精神,其用意在於避免對岸出現誤判,進而出現跨越紅線的危險舉動,而不是為了要刺激或挑釁對岸。

他表示,解放軍8月初於台灣周邊劃設演習區時,有部分區域已切入台灣12海浬範圍,這是相當嚴重的挑釁。所以邱國正日前相關的表態,既及時明確,但也都在合理範圍與預期之內。各界應嚴肅冷靜看待,但也毋需過度解讀。

他指出,儘管北京當局從未承認「海峽中線」的存在,近年來也不時派遣戰機跨越「中線」。但若觀察、比較過去2個月大陸軍機在台海空域的活動情況,8月有446架次越過「中線」,9月為192架次;8月共機越過「中線」天數為27天,9月為19天。「不論就飛行架次或跨越「中線」的頻率已呈趨緩跡象」,後續發展還需持續的觀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郭台銘今後的發展,筆者願意誠摯地建議,郭台銘已經在兩次總統大選中嘗試參與,不論2024總統大選的結果如何,郭台銘應汲取教訓與經驗,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如果2024大選選出的總統不是郭台銘,郭台銘仍可繼續努力,為2028總統大選而努力,如果2024郭台銘勝選,然允諾「只做一任」,將錯失處理台海最關鍵的歷史時刻。由是,郭台銘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筆者願意鼓勵與祝福之。

    楊雨亭  202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