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輝:抓航天選拔良機 力爭港產太空人

2022-10-13
黃錦輝教授
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AAA

 lgd9RE2IWX5GgGcasuoz.jpg

去年3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地把「建造世界科技強國」定位為建國百年重點目標之一,當中航天科研及工程更是重中之重的任務。

接連成功載人上「天宮」 創新篇

朝着太空探索的長遠目標進發,中國近期取得顯著的階段性成果: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於去年6月成功升空,並順利與天宮太空站的「天和核心艙」對接,3位中國航天員首次為國家進行為期3個月的太空體驗和科研,為國家的航天夢開創了重要的新篇章;之後數月,神舟載人飛船十三號、十四號及十五號相繼升空,以「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組成的天宮太空站為基地,在太空逗留更長時間,並在太空站內外進行更多、更深入的太空科學研究。

中國的航天成就得來不易,自上世紀80年代,美國國防部已推行「戰略防禦倡議」(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俗稱「星球大戰計劃」Star Wars Program),目的是進行國家戰略防禦;而美蘇冷戰之後,美國在軍事上一直視中國為主要敵人,因此想盡辦法把中國拒之於太空門外,最明顯的例子是美國於1998年發射「國際太空站」上太空,目的是建設一個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太空實驗室」,當中的合作夥伴包括俄羅斯、日本、加拿大以及歐洲多國,但中國卻沒有被邀請參加。

華曾被美拒門外 從無到有靠自強

因此,今天中國航天工程能把航天員送到「天宮太空站」,可說是從無到有、全靠自己的努力,這個成就很值得全球中國人為國家而自豪。

在過去一年,筆者多次就中國航天工程到本地中小學演講,讓香港年輕人多了解國家航天發展,特別是「神舟」載人飛船、「天宮太空站」、太空實驗工作等;每次筆者在結語中亦會強調,希望未來有一天香港人會成為中國航天員團隊的一分子。最近,中央於上周日(2日)宣布,將展開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並會開放「載荷專家」一職予香港人申請,筆者對此消息感到非常興奮,可算是夢想成真。

概括而言,在航天任務中,「載荷專家」(payload specialist)是在太空中進行各種不同專門科學實驗和探測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是負責重要綜合航天實驗的專家;以國家航天工程為例,「載荷專家」便是在「天宮太空站」內外進行太空實驗的科學家。

一直以來,不少科學家均預測,地球資源有朝一日將會耗盡,屆時人類便需要離開地球,在太空另覓居所;若果真如此,人類能夠適應太空的生活環境嗎?例如,在太空中生活,會長期處於無重狀態,人類的骨骼是會退化、疏鬆的,那麼我們的四肢未來還能夠有效地發力嗎?在這情況下,我們更加需要機器人的協助,那麼有效的太空機器人應該具備甚麼功能呢?這些正是「載荷專家」研究範圍的例子,而與一般科學家不同的是,研究是在太空實驗室進行。

任務艱巨 「載荷專家」嚴選有理

因此,國家對選拔「載荷專家」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以確保他們能夠抵受太空船行駛時的強烈震盪、能夠適應在不尋常的太空環境條件下作息等。筆者認為,國家要求理所當然,航天工程是十分艱巨的,每一項任務都不容半點差池,因此其選拔過程必然是寧缺毋濫,中央也絕對不會移船就磡優惠港人。

對香港的大學和科研中心之研究能力水平,中央是予以肯定的,這點從國家主席習近平於香港回歸25周年來港考察活動中的重要講話,便已可見一斑。今次國家將香港納入航天員選拔,開放「載荷專家」職位予港人申請,實在是機會難逢,筆者極力建議不懼艱辛、勇於接受挑戰、熱愛祖國的香港青年科學家站出來,踴躍申請參與選拔,爭取成為香港首名「中國太空人」(Taikonaut)。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經濟日報》

 

 

延伸閱讀
  • 讓年輕人跨越時空追夢,單憑香港自身是無法做到的。所幸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盡享各種優勢及便利
    本港亦應籍此契機,銳意提昇太空領域的相關技術,使香港成為引領大灣區乃至世界的創科中心。

    《思考香港》編輯部  202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