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婧:中國經濟走進「新時代」

2022-10-31
 
AAA

shutterstock_307354004.jpg

從北京回到上海,再次從的士司機身上感受到兩地民眾鮮明的性格差異。

北京「的哥」多數開朗健談,點評起時政新聞頭頭是道;上海「師傅」相對沉穩低調,關注課題也更現實。在機場坐上的士,司機師傅正為前兩天股市暴跌唉聲嘆氣,並勸我這兩年少買股票、多買黃金,「現在只有金子能保值」。

我告訴師傅,監管部門星期三發聲安撫市場後,股市開始止跌回升。但他不以為然:「跌100塊錢,漲回10塊,不還是虧了90塊?我看哦,今後五年經濟會更糟,股市要跌回10年前。」

中共二十大閉幕後的首個交易日,陸港股市雙雙大挫,上證綜指跌穿3000點,香港恆指更滑落至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新低,資本市場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可見一斑。二十大從人事布局到報告內容,都讓外界憂心忡忡。

上星期天(10月26日)誕生的新一屆中共政治局常委中,四個新面孔都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忠誠者,包括預計會接任總理、成為經濟操盤手的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另一名習近平舊部、現任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相信會接替劉鶴出任副總理,分管經濟和金融。

此外,被視為「改革派」的現任中國央行行長易綱和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都不在本屆中央委員或候補委員名單中,意味着他們可能在明年3月的政府換屆中卸任。

儘管新一屆中委有10多人擁有經濟或金融相關背景,但有分析擔心,「市場派」在核心決策層缺席,可能導致經濟政策失衡;例如進一步加深政治對市場的介入,讓中國經濟加速走向「國進民退」。

除了人事變動,二十大報告內容也沒有開出市場期待的經濟藥方,沒有提出經濟發展新規劃,反倒以大篇幅闡述「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這被部分觀點解讀為未來中共將把國家安全擺在比經濟增長更重要的位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已經終結」。

備受關注的防疫政策走向,同樣沒有在報告中解答。外界原本期待五年一度的黨代會落幕後,中國會放鬆防疫管控,但報告除了肯定「動態清零」政策成效,並未對下一步防疫進行具體部署。加上二十大結束後,多個省市仍實施高壓封控,分析人士研判清零措施將至少持續到明年全國兩會(人大、政協年會)以後。這意味着內需在短期內還將受抑,繼續制約經濟增速。

另一方面,中國高層講話並沒有流露出輕視經濟增長,或是加速與世界脫鉤的態度。邁向第三個任期的習近平,星期天就在媒體見面會上重申,將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來越大」。

國家發改委等部門本周發佈15項吸引與支持外資措施,包括為外企人員及其家屬赴華提供便利,以進一步擴大外資流入,穩定外商投資規模。中國民航局緊接着宣布將從本周末起大幅增開國際航班,釋放放寬入境限制的信號。

再看回人事部署,李強雖不像現任總理李克強那樣有經濟學博士學位加持,也缺乏在國務院工作經驗,但他主政浙江、江蘇和上海期間,都以務實和開放作風獲得當地商界肯定。也有人看好他在接任總理後發揮更大影響力,更有效地推動經濟發展。

香港股市大跌當天,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發微博稱,這是因為「港股的一些投資者誤讀了中國內地的很多政策」。他說,中國一定會高度重視經濟發展,絕不會允許經濟基本面出現下沉,並且「北京對宏觀調控有着比任何國家都更多的工具和手段」。

從二十大報告中可以確定,高質量經濟增長是中共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百年目標的必要條件,也是中國未來五年發展的主要任務。市場不了解的是,如何在激勵私營經濟發展的同時確保「共同富裕」,如何做到放寬入境限制的同時「動態清零」,一個由最高領導人及其忠誠者組成的決策團隊,怎麼避免群體思維的盲點和偏差?

正是因為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一舉一動,都將影響區域乃至世界發展,投資者才對風吹草動都格外關心。決策層需要給出更清晰的指引,勾勒更明確的藍圖,才能讓市場重拾信心。這或許是中國經濟在走進國際局勢錯綜複雜、國內政治「定於一尊」的新時代之際,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
  • 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今年 12月19日出席香港中國金融協會活動並發表演說。

    劉遵義  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