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田哲夫:中日好感度曲折變化仍有改善餘地

2022-12-16
 
AAA

 106548608.jpg

106548610.jpg

日本中央大學教授土田哲夫12月14日應邀參加清華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紀念系列講座》,就日本人的中國觀予以分析。他表示,從歷史上看,中日兩國民眾的好感度和親近度一直是曲折蜿蜒變化的,今後仍有可以改善的餘地。日本人對中國的好感度一直以來是受政治的影響,換言之,日本政府採取的對華政策導致了日本人有時候對中國親近,有時候又不那麼親近。

土田哲夫回顧,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候,中日兩國尚未恢復邦交正常化,但是輿論一直在熱議兩國恢復邦交的議題,當時贊成兩國恢復邦交的日本人是非常多的,在1952年時達到了57%,到1954年則逐步上升至70%,很多日本人非常希望中日兩國可以民間交流。

「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初,這個數字發生變化,日本人對中國的好感度下降,」土田哲夫表示,進入70年代,在中日兩國關係的輿論調查中,說喜歡中國的日本人再度增多,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中國加入聯合國,重回國際社會,日本人對於中國有了重新的認識。其二,1972年,中日兩國邦交正常化,此後,日本又出現了中國熱,各地出現了多種多樣的中國物產店,不斷地向日本介紹中國的文化。日本政界和經濟界人士都開始熱衷於同中國交流交往。其三,二戰後,日本一直追隨美國,但是逐漸地,日本人也發現其一直在模仿的美國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好,所以日本國民對美國的好感度在70年代突然間急劇下降。發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民眾發現美國實行的並不是和平主義,比如,美國發動越南戰爭,美國在日本也建有軍事基地,容易導致日本捲入戰爭當中。此外,在這一時期,還發生了日美經濟摩擦問題。再加上美國國內的人種問題,這一切都導致很多日本民眾認為美國並不是一個理想的國家,美國不僅會發動戰爭,還對其他國家有經濟上的威脅,也存在有國內的種族歧視。

土田哲夫說,正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初,日本覺得中國對於日本的未來而言將是最重要的國家,這也是中國第一次超過美國。1972年中日兩國恢復邦交的正常化,1978年中日兩國之間簽訂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2月中國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改革開放,在80年代的時候,中日兩國進入到了友好的時代。由此可見,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民眾對中國好感度的變化深受政治方面的影響。隨着歷史的演變,中日兩國社會彼此間的印象,也會隨着今後發生的各種各樣的政治事件不斷發生變化。

「從去年的數據看,日本年輕人的頭腦比較靈活,他們很淳樸,對中國印象較好的人會比較多;反而中高年的人,他們受政治的影響較大,特別是受到媒體的影響,導致他們對中國的印象不是特別好。」土田哲夫說。

土田哲夫表示,「我在日本執教,所以我會盡量向學生講中國的優點,我們也希望日本學生盡可能多地身邊的中國人去交往,去學習他們身上的優點。通過這樣一步一步的累積,才能夠不斷加深中日兩國之間的相互理解。

土田哲夫表示,希望中日兩國關係可以不要被政治所影響,衷心期待中日兩國可以有更加多樣化、更加穩定的相互關係。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今年以來,日本配合美國限制對華23類半導體設備出口,美日韓在戴維營峰會中搭建三邊軍事同盟框架,中國海空軍也不斷在日本周邊活動,引發中日軍事關係緊張。中國也一直在高度警惕日本在最敏感的台灣問題上扮演何等角色。
    如今,日本核廢水排海又給中日政治和經貿關係帶來新的衝擊,中日合作的基礎不斷受到侵蝕和削弱,對抗或將成為今後一個時期中日關係的主旋律。

    于澤遠  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