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健康出發》「病態賭博」需旁人援手

2022-12-19
張漢奇
精神科專科醫生
 
AAA

WhatsApp Image 2022-12-07 at 10.41.04 AM.jpeg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轉眼曲終人散,留下的除了足球話題,還有「病態賭博」的問題。當然,「病態賭博」不是這屆世界盃才開始的,在過去的研究,例如外國1980、90年代,「病態賭博」的人口比率是1.5%左右,而本港在公元2000年後曾做過調查,比率也是大約1.5%,由此可知「病態賭博」一直存在,而且佔人口的比率相差不遠。近年因為大家認識多了,比較多關注這問題,因而逐漸凸顯它對社會的影響。

其中一個影響是年輕化。其實,不論研究結果還是臨床所見,都顯示出大部分「病態賭博」的人並不是到了中年前後,例如三、四十歲左右才開始賭博,而是大多在年輕的時候已開始。甚至未成年的年輕人,也常見和已成年的朋友合資賭波、賭馬,由對方代為下注。筆者也見過有些年輕人,除了賭波、賭馬、上網賭錢,還會去遊戲機中心玩釣魚機之類,其實也是賭博的一種,所以「病態賭博」年輕化的情況似乎頗為明顯,值得關注。

另一個影響則是家庭。有一個說法是「病態賭博」會引發「家人互累症」,即負責照顧「病態賭博」患者的人,出現倦怠(burn out)。很多個案都有這情況,例如有不少是母親帶兒子來看,兒子才廿多歲;也有不少是子女帶母親來看,母親一般是四、五十歲,但照顧者同樣出現倦怠。

然而,「病態賭博」患者如果缺乏旁人支援,往往很難自拔。例如筆者印象較深的一個個案,病人才廿多歲,但已賭了十多年,最初贏過不少錢,後來全部輸掉還不止,再將自己銀行的錢都輸光,然後要求家人借錢翻本,再輸光之後再向家人和朋友借,最後人人都怕了他,甚至和他斷絕關係。

這個案求診時一直大哭,說自己明明知道這樣賭錢不對,也知道不應借錢再賭,但不知為何自己無法不繼續這行為。在一般人眼中,可能覺得這類個案毫不值得同情,但作為醫生卻知道,當賭博發展成病態,已經是一個病,並非病人自己想痊癒便可以痊癒,必須由其他人施以援手,醫生、家人、朋友都擔當着重要角色。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