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人民幣國際化遲早撼動美元霸權

2023-03-09
陳國祥
台灣資深媒體人、 香港傳媒主筆協會成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3-09 at 15.06.51.jpeg

美國債務危機週期性復發,所需提高額度愈來愈高,兩黨對立情勢也持續升高,從而產生外溢效應,減損世界各國對美元的信心。次強經濟體的中國見有機可乘,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俄烏戰爭則適時提供「貨幣二元體系」的切割器,而世界能源結構的改變又為「人民幣油元」帶來契機。世人愈來愈關注,美元霸權衰退之後,爬升中的人民幣能撼動其地位?

美國債務十四年來翻了兩番,目前高達31餘兆美元,民主、共和兩黨對提高舉債上限爭執不下,即使雙方達成協議而使政府得以還債義務,但已動搖投資者和各國央行對美國政府和美元價值的信心。另一方面,去年美元快速升息,各國貨幣競貶,資金大量外移,且蒙受美元波動帶來的匯兌損失,已有多國開始減持美元債券 。這些因素加總起來,人民幣國際化加速發展。渣打銀行編製的人民幣環球指數(Renminbi Globalisation Index)顯示,去年全年上升26.6%,增幅超越了前年的18.5%。

shutterstock_1460444483.jpg

俄烏衝突的猛烈戰火遮蔽了一個事實,就是國際貨幣體系開始出現變革,不僅商品和能源大國的俄羅斯清空美元資產,美歐國家對俄的制裁也令一些國家心有戚戚焉,他們覺得完全依賴美元體系後果堪憂。美國長期以來利用美元霸權,將其在全球金融體系武器化,反使各國探索替代方案,除了中國、俄羅斯自建國際金融支付系統外,波斯灣海灣國家、新馬印泰等東盟國家、南美洲諸國也在談判以本幣進行雙邊交易的可能性。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魯比尼(Nouriel Roubini)認為這個趨勢不可小看,他上月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評論文章,直言人民幣的崛起將形成「二元貨幣體系」,未來可望與美元並駕齊驅。

這個未來可能很遙遠,但金融份量的東升西降趨勢已然形成。美國將近32兆美元的龐大債務問題已無解藥,光是每年利息支出就超過6000億美元,聯邦政府財政赤字每年已高達1萬4千億美元,不斷將債務貨幣化,愈來愈飲鴆止渴,加上貿易逆差年年高升,這些深重難解的問題在在削弱美元的霸權地位。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已經是全球2/3國家與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使用人民幣作為交易貨幣的誘因大增。當然,貨幣的投資需求仍是持有美元動機的關鍵,美元流動性好,投資收益加,穩定性相對較高,都使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堅不可摧,美元的強固性在中短期內難以被取代。

shutterstock_1066056281.jpg

放眼遠程,情況可能不同。中國早已取代美國,成為第一產油國沙特阿拉伯的最大石油出口市場(26%),以人民幣定價原油交易的「石油人民幣」(petroyuan)已列入議程表,中國一心一意要挑戰半世紀前開始的「石油美元」(petrodollar),與黃金脫鉤的美元據此奠定了獨大地位,許多海灣國家獲得美國的軍事與安全保障承諾,更進一步將其貨幣與美元掛勾,與美元綁在同一條船上。中國如果過於心急地挑戰美元霸權,推動石油人民幣,將冒同時威脅美國與波斯灣油國利益的風險。不過,美國與海灣國家的互利關係近十年來發生結構性變化,一方面美國大量出產頁岩油,成為石油出口大國,與海國家構成競爭關係,中國則成沙國最大的原油買家,利害關係的緊密程度逐漸超過美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沙特,同時與波斯灣其他國家舉行高峰會,簽訂超過300億美元協議,希望波斯灣國家將部分油品改由人民幣計價,並且將石油期貨移至上海石油交易所交易。此舉當然是要爭奪美元所主導的全球貿易霸權,同時也是以俄羅斯遭遇為鑑,防備美國對中國進行金融制裁。而且,若能石油換成以人民幣計價,將大大提升人民幣的地位,也可威脅美元的地位,使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霸主地位被削弱。

中國和沙特之間以人民幣計價的談判始於六年前,但沙特顧忌與美國的關係,因為沙特光是花在向美國軍購的金額,每年就達400億美元以上,萬一激怒美國,後果堪憂。更何況沙特每年對中國貿易順差高達267億美元,人民幣目前又不能隨意兌換,持有太多流動性不好的人民幣,也不是辦法。這正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大障礙。

從長遠看,魯比尼在《金融時報》文章說的沒錯,隨着世界在美國和中國的影響力之間變得愈來愈分裂,「兩極而不是多極的貨幣制度最終可能取代單極的貨幣制度」。但他也說,中國嚴格的貨幣管制會阻止人民幣超越美元。美國另一位經濟學大師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則認為,投資者不應因美元主導地位面臨的潛在威脅而失眠。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預計美元的國際貿易主要貨幣地位短期內不會被取代。

shutterstock_1066144937 (1).jpg

人民幣要威脅美元霸權地位,關鍵在於浮動匯率與資本帳自由流動是準備貨幣的重要功能,人民幣如果放開,將可成為國際上普及的準備貨幣。中國期待的「二元貨幣體系」,其實在2002年歐元正式發行流通時就出現契機,但歐元至今未能發展出挑戰美元的實力,而且日趨衰弱。人民幣的展望或許好一點,以中國強大的貿易實力,只要經濟穩定向前行,中國企業在全球發揮更大影響力,人民幣在穩定的匯率機制下逐漸成為貨品交換工具,進而其強化國際準備貨幣的功能,假以時日,未嘗沒有架構起全球的二元準備貨幣體系的可能。

未來十年的變動趨向如何?我們或許可以參考美國橋水基金創辦人達利歐(Ray Dalit)的論斷:「中國貨幣及資本市場的發展對美國不利,對中國有利。只要美國不試圖削弱中國貨幣及資本市場,不對其攻擊,且/或中國也不自傷(改變政策而使那些市場的吸引力降低),那麼,中國的貨幣及資本市場很可能迅速發展,而與美國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