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達:馬英九「登陸」的意義和細節

2023-04-03
李伯達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福山智庫研究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4-03 at 16.25.23 (1).jpeg

馬英九「登陸」,成為首位到大陸參訪的前台灣領導人。雖然名為祭祖,但他帶着一群台灣青年,謁中山陵、悼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強調「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一中),揮毫題字「和平奮鬥,振興中華」,祭祖更是一度哽咽,展現濃厚民族情懷。毫無疑問,他此行能對緊張的台海形勢有舒緩作用。不過,兩岸關係始終由中美關係決定,他的訪問不可能改變兩岸格局。

為了避開政治爭議,馬英九不去北京,不見習近平,而是拜竭中山陵、總統府、武昌起義紀念館,行程涉及抗日戰爭的至少6個: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南京)、南嶽忠烈祠(湖南)、受降儀式所在地(湖南)、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重慶)、張自忠烈士陵園(重慶)、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上海)。

這些行程都凸顯中華民國在革命過程中艱辛,展示國民黨領導下抗戰的歷史,展現了其濃厚的家國情懷,旨在喚起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凸顯兩岸同根同源,都是中國人,從而推動兩岸和平交流。

他一路走來,倡導兩岸重回「九二共識」基礎,主要基調是「和平避戰」。他與國台辦主任宋濤會談,5次談及「九二共識」,還原了1992年兩岸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他頻頻提到「中華民國」以及自己「前總統」的身分,向大陸學生解釋中華民國憲法,強調台灣、大陸都屬於「一個中國」,也就是闡釋國民黨版本的「九二共識」。

過去幾年,中共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卻容許馬英九在大陸頻提「中華民國」和「前總統」。這當然是雙方的默契,顯示了大陸方面對馬英九在島內處境的理解,間接默許「一中各表」,釋放了善意。

VideoScreenshot--YouTube-LIVEDAY820230403ChinaTimes-34’39”.jpg

馬英九在大陸十幾天的一言一行,包括率領一群台灣年輕人登陸交流,向大陸以及國際社會展現了台灣還有另一種聲音——不謀求獨立,而是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這在政治、文化和民族各方面都有高度意義,可以舒緩日益凶險的台海局勢。

不過,中美關係是「大氣候」,兩岸關係始終是「小氣候」,中美兩強激烈博弈,華盛頓必定打「台灣牌」,兩岸關係不可能大幅改善,與當年國民黨主席連戰的「破冰之旅」不可同日而語。2005年連戰登陸,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會面,扭轉了兩岸關係。這背後當然也是當時中美關係良好,美國對陳水扁的「謀獨」不耐煩。

馬英九此行正在台灣大選前夕,在島內自然也引發「口水戰」。一間台媒報道政治局常委丁薛祥將到上海接機,並且鋪上紅地毯,不過後來只是國台辦副主任陳元豐接機,也沒有紅地毯,綠營一些政治人物馬上跑出來,嘲諷馬英九備受羞辱,「遭矮化」,接待規格連「特首」等級都不如,「中共給馬英九穿小鞋」。陸委會主委邱太三也冷言冷語,「馬前總統的忍受力滿高的」。

其實,所謂「丁薛祥接機」原本就是媒體編造的「新聞」和意淫。一般國家元首外訪,接機的只安排副外長,重要的才由外長或正部級接機。馬英九只是以民間身分參訪,由副部級的陳元豐接機已是很高的禮遇,之後中央台辦主任宋濤高鐵陪遊,各省省委書記出面接見和宴請,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據報將在上海與他會面,大陸對他的接待是高規格的。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藍白政黨協商15日中午達成6點共識,雙方不再堅持全民調或政黨實力,而由馬英九、中國國民黨、台灣民眾黨各推薦1位民調專家檢視7日至17日各界公布的民調。會後台灣民眾黨主席、2024參選人柯文哲不再有早上到場時的自信,笑得很勉強,一旁的幕僚柯辦發言人陳智菡則紅了眼眶。

    中評社  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