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緯溫:成都等地退林還耕為備戰?

2023-05-08
 
AAA

 oid218090_0.jpeg

中國在1998年長江大洪水後開始實施的「退耕還林」政策近期疑似被逆轉,多地官方紛紛開始將相反的「退林還耕」作為重點政治任務並在農村強推,要求農民將耕地上種植的林木及非糧食類植物剷平改種糧食,很難讓人不聯想到這是否是後疫情時代,中國新發起的一輪勞民傷財「運動式」行動。

四川省會成都上周更傳出計劃剷平以重金打造的100公里綠化帶「環城綠道」,力爭三年內建立10萬畝農田,引發輿論嘩然,甚至有猜測官方可能是在備戰備荒。
有成都民眾在問政平台反映稱,社區附近的綠地及「環城綠道」出現綠化植物被拆除、改種小麥等農作物的現象,申訴「修好的綠地景觀花了不少錢,用都沒用幾天就拆了」。

中國媒體上周在環繞成都的綠道周邊探查,發現民眾反映情況屬實,當地許多綠化景觀已被拆除並恢復為農業種植。城區內多地也在推動「復耕」,一些基本完工的公園拆除綠化景觀,引發民眾不滿,批評耕地零星分佈並無實效。

有網民還為地方政府算了一筆賬,指成都當年斥資高達341億元(人民幣,下同,66億新元)打造環城綠道;若按目前計劃在100公里綠道上打造10萬畝水稻田,一年最多僅可收益7700萬元,意味着需要約443年才能回本。

有網民指出,成都是按退耕還林的要求巨資建成世界最大環城綠道,但目前卻強推退林還耕,數百億元付諸東流,浪費納稅人的辛苦錢,批評官方只算政治帳不算經濟賬。

中國實施逾20年的退耕還林政策,源於1998年的長江水災,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總結災後重建方針中,納入「封山植樹、退耕還林」,也為近年中共高層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奠定基礎。

不過,連續多年出現在中共中央一號文件的「退耕還林還草」,去年卻不見於這份聚焦農業問題的官方指導文件,顯示中央大政方針可能已出現根本轉變。

多地今年以來,不計成本強推退林還耕,也引發民間猜測中國未來面臨糧食短缺危機的概率是否正在加大。

有成都民眾甚至認為,當局加速退林還耕可能是因「台海局勢緊張或者各種不穩定因素疊加」,並在做備戰備荒的準備。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則指出,中國糧食生產相當不足,過去幾年還曾在世界各地大量購糧,但可能不足以填補缺口。謝田研判,與西方持續交惡之際,中國官方可能擔心糧食進口受阻,退林還耕因此是在「為戰爭做準備」。

4a2fe449c5d14e0e8bc4e3d187c5a9cb.png

無論是否意在通過退林還耕備戰,相信中國官方正以居安思危的決策思維,面對持續動蕩的外部環境,力求避免糧食變成類似於晶片的軟肋,並又遭掐脖子。

事實上,中國在2009年至2019年的10年間,因工業化、城市化步伐加快,導致耕地面積減少1.13億畝,總量降至約19.18億畝。在農村,由於種植林業作物無須打理,收益也更高,耕地上種植非糧作物的現象普遍,近年已引發官方警惕,要求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

在供應鏈韌性過去一年連遭冠病與烏克蘭戰爭等不利因素衝擊,國際糧食供應及價格大幅波動之際,中國領導層不僅提出「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還反覆強調「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宣示糧食自主安全的決心。

不過,中國多地近年仍持續受沙塵、洪澇、高溫林火等自然災害威脅。面對極端氣候逐年加劇,是否應該讓退耕還林完全退場值得斟酌。

傳言醞釀一周後,成都官方星期二(5月2日)才否認,稱目前僅是對環城綠道的撂荒耕地展開土地綜合整治,卻被網民誤傳為綠道要全部剷平種田。

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負責人表示,根據成都對環城綠道的總體規劃,這片綠帶總面積逾133平方公里,其中包括逾67平方公里(即10.1萬畝)的耕地;生態修復區則占逾65平方公里(逾9.8萬畝),不存在全部變成耕地的問題。

該負責人也稱,成都截至2019年底全域累計建成3689公里的綠道,總投資341億元,100公里的環城綠道只是其中一部分,意味着環城綠道實際造價遠低於網傳數額。

官方的回應目前可能暫時能平息民眾不滿,但事件仍值得中國各界反思。經過多年以運動式的方式推進官方政策,包括近年的反腐、扶貧乃至清零,當局應更重視政策的公共討論,與民溝通建立共識,在落實政策時相信能減少許多摩擦矛盾。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