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麟:政府應與各界合作 加快篩查計劃普及

2023-06-02
朱兆麟
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創辦人、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公署ESBN成員
 
AAA

早篩查、早治療.jpg

香港人普遍生活忙碌,若非身體出毛病,很少主動做身體檢查。但許多慢性疾病初期無病徵,例如糖尿病、膽固醇高,都要做身體檢查才知。目前坊間有不少有心的地區組織,包括政黨、婦女會等,都有定期聯同診斷中心為街坊舉行「篩查計劃」。例如近期就有政黨提供免費大便核酸病變檢測服務,協助街坊預防大腸癌;但這類計劃畢竟依靠有關組織的有限資源及人手,服務對像數目有限。《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則提出收費以「共同承擔」為原則,資助市民在私營醫療接受篩查及治理,為市民建立「早篩查、早治療」的概念,及早找出隱性慢性病,建立健康防線。

《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建議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提出由策略採購統籌處採購服務,資助45歲或以上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到家庭醫生等私營醫療服務,診斷或管理慢性病;而早前醫務衞生局指,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細節仍在商討,實際的資助的形式及金額,仍有待政府與業界相討,包括政府可能會提供一半資助。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是許多疾病的遠因,若置之不理,由中年步入中老年後,錯過最佳治療機會,有機會惡化演變為中風、心肌栓塞等心血管等嚴重疾病。加上不少有家族病史,如父母都有心血管病,可能三、四十歲已有機會出現高膽固醇。另一方面,身體問題也可能基於生活習慣,如工作壓力大、睡覺質素欠佳、煙酒過多、少運動等,這些人士只有及早進行定期健康篩查才能發現問題。有醫療界人士更指出,前期糖尿病症狀的人中,有大約10%最終會變成糖尿病患者,故若能於前期糖尿病時已及早發現,加上適當的醫療介入,將能大大改善身體狀況。這相較成為了糖尿病患者後的醫療開支,節省了的可能多達10倍、甚至20倍以上。故坊間也有聲音要求盡快涵蓋更多的慢性疾病和服務對象,特別是已潛在有慢性病風險的人士,加強管理其健康。

故筆者認為,政府應更為「慷慨解囊」,包括增加撥款,設立更多家庭醫生的培訓計劃,並加強與家庭醫學專科合作。例如近年政府派發的消費券,下年可考慮改為派醫療券,以鼓勵更多市民到私營醫療機構篩查糖尿病和高血壓。只要能有效減少本地慢性疾病患者,一方面可提升整體市民的生活質素,長遠亦降低社會整體的醫療設施、護理設施負擔,故即使要補貼更多的醫療費用,對香港社會發展、政府財政和醫療資源有效調配,都是物有所值。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