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碩鳴:港大風波背後:文明的衝突

2024-01-05
紀碩鳴
資深媒體人
 
AAA

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王沛詩高調調查校長張翔被匿名投訴事件,成立了五人組成的專責調查小組,計劃十二週完成調查。 我的這篇小文刊出時,調查結果應該還沒有出來,但我相信無論調查結果如何,「追責人」都不會對此已經高高舉起的調查還會輕輕放下的。

校委會主席王沛詩就稱,校委會作為港大的最高管治團體,會公平、公正和按照法律與程序,還原和分析事實,重申校委會在找出事實和真相後,才會採取行動。 」怕只怕有人在決定依據匿名舉報興師動眾時,就已經有了自己想要的「真相」了。

即使有人指王沛詩與校長有個人恩怨,因為校長不願落實主席要求在校園設置辦公室的要求。 主席沒有回答媒體的這一提問。 但我覺得,校長被查,成為國際關注的「港大風波」,絕對不是個人恩怨那麼簡單,背後涉及建制中本地精英排斥外來精英,尤其是有內地背景的精英不受本地精英的歡迎的狀況。 香港回️歸後這種不同背景文化的衝突早已有先例,只不過反對派被遏止下,建制中有人冒了出來。 這本不算是什麼新舊族羣矛盾,而是文明的衝突,香港轉型期的必然狀況。

什麼是文明?簡言之,一種先進的社會和文化發展狀態,以及到達這一狀態的過程。 希臘雅典衞城博物館館長、考古學家潘得馬利斯稱,文明包含接納和規則,也容許保留自身的特點,這個規則沒必要一致,根據自身現狀和需要去發展。 如潘得馬利斯稱的定義,港大風波就是因為校長的所謂,尤其是對港大的改革不被接納,由此產生的文明衝突。

張翔的背景,太適合今天香港社會和文化發展的特點。 他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85年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1988年碩士畢業後去美國留學深造。 他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2008年發明的納米隱身衣被美國《時代週刊》列入全球十大科學發現之一。 世界公認的鼎級科學家。

正值香港迴歸後國家倡導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一個全球化的科研教育人才,他到香港擔任校長,實在是香港大學的幸運,也因此惹禍。

張翔到來,大刀闊斧實行改革。 《亞洲週刊》用港大破舊立新張翔網羅諾貝爾精英顛覆體制為標題,報道了張翔代表的港大新文明、新氣象。 報道舉例説,過去港大要聘請人才,需要七個單位的簽名,鋭意改革下,如今只要兩到三個單位的簽名。

去年年底開始,張翔就捐出自己七百多萬港幣年薪的一半給學校的「師友計劃」,資助困難學生;在他2018年到任前,港大在QS世界大學的國際排名2016年是第30位,2023年已經上升至21位;2019年香港動亂之年,港大在張翔領導下,成為香港的幾所大學中應對最為妥當的大學。 讓大學和學生都少受損失。 他的這些做法和成就,當然還不能被傳統守舊者接納。

張翔接受內地教育,也以美國教育的模式管理大學,因此得罪了香港一批人。 香港建制內大多數接受英制教育,文化上有衝突。 張翔「破舊立新受阻」,點出了文明衝突的核心。 「港大過往作為殖民地精英的大學,被稱培訓『小英國人』,重視程序主義。 而張翔作為科學家,致力建造吸引頂級科研人才的環境,不惜顛覆體制。 」也因此動了固有利益集團的奶酪,讓他們感到丟臉和憤怒。

所謂的投訴,是匿名的而且很快外泄,讓人懷疑處心積慮預謀的成分更多。 港大招聘美國諾貝爾獎得主教授到港大,卻被質疑該教授的工資比同系教授多了4千港幣。 而事實是,港大給該教授的工資是他原來在美國的同等工資,並沒有增加。

有消息指,港大被指在遴選醫學院院長及副校長(大學拓展)時,指明希望下任醫學院院長具備「美國高等院校經驗」。 而王沛詩早前回復《明報》查詢時,稱港大是提供平等機會的僱主,不會容忍聘請人時要求有特定地區或背景的員工,認為此是偏袒和帶有偏見。

顯然,這在價值判斷上發生了衝突。 有美國教育、教學背景的,自然知道在頂級科技的國家招聘頂尖人才,遠比到全世界找人要省事。 「文明包含接納和規則」,這種不接納和規則上的差異就是文明的衝突。 張翔希望強調效率,但引來保守者的極力反對。

「港大風波」背後真實反映的是香港本土精英對外來精英的保守及狹隘,這種文化及文明的衝突,在香港其實還只是冰山一角,不同時期都有反應。

香港迴歸祖國以後,圍繞着什麼叫做港人治港一直爭議不斷。 反對派自視自己為本土派,對有內地背景的香港人或者對內地人另眼相看,不管你是否精英,只要有內地背景就看不起,不受歡迎。

如今,香港社會及政壇,在中央政府的撥亂反正下,反對派被壓制了,但建制中仍然有人從骨子裏對有內地背景在港人士有歧見。 因為香港曾經的優越感,更因為內地發展崛起直逼香港,矛盾客觀存在。

香港存在反對派時,社會日趨政治化,去內地化的激進勢力抬頭。 所謂的本土非理性勢力要針對的就是非本土派。 然而,從開埠至今,從小漁村到國際大都市,香港就是有不同時期的新香港人組成,李嘉誠、董建華是他們那個時代的新香港人。 正是來自世界各地,尤其是來自中國內地的移民精英對香港的貢獻,造就了香港的繁榮。 如今,從海外學成而歸,從其他國家或地區匯聚香港,正在成為香港新時期發展的重要力量,這讓保守勢力坐不住。

這些從小接受內地的教育的「外來」精英,熟悉與內地的融合,迴歸後與內地的結合更遊刃有餘,卻也容易動了所謂的本土精英的奶酪

在反對派勢力被削弱,建制成員成為香港的主導。 缺少鬥爭對象的建制力量為展示自己的存在和實力,四處尋找鬥爭對象。 於是,那些想打破舊體制有創新意識的外來精英就成為對象。 這種情況已經露頭,或許也只是剛剛開始。

李小加是有內地背景的海歸,擔任港交所行政總裁11年期間,因同時成功將港交所國際化和加強與內地市場聯繫而為人稱譽。 在他任內,香港新股上市及港股市值不斷創新高。 因為他的內地背景,讓迴歸後的香港資本市場前所未有的在與內地融合中得益。 這又不被本土精英接受,被人認為過於率直,他提出與倫交所的合併亦過於進取。 2020年12月,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被提前離任。

在他離職之前兩日,《彭博》爆出李小加提早離任的原因!《彭博》引述消息人士透露,李小加較隨性,部份重要議題未有及早知會董事會因而引起不滿,被要求提早一年離任。 事實上,可能就是董事會的某個人不滿。

李小加離任後,這些年香港資本市場的現狀已經看到了逼退李小加的後果。

香港明報報導,2022/23學年香港八所大學有內地背景學者按年增加14%,人數是自2017/18學年有資料以來首次超越本地教員。

報道並稱,各學科中商科和管理科的內地教員比例最高,達51%。 有商科學者憂慮長遠比例失衡,認為現時本地教員僅佔少數,大部分學者不諳本地社會情況,缺乏解決本港經濟和金融問題的研究。 港大校務委員會中就有高層明確表示,這種情況不能接受,要維持本地教員的高比例。

先不説對內地海歸的定位過於武斷。 問題是,如何設定有內地背景的界線,是以出生地為界線嗎?如果這樣,現在的香港人追述到他的上一、二代,都有內地背景。 而且,有所謂內地背景的教授大多是海歸,他們國際化的程度很高,並不會比香港本土教授矮一截。 深受敬重的物理學家楊振寧就有內地背景。 香港的科學家高錕同樣具內地背景。 在內地出生的香港精英比比皆是。

有內地背景的人才進入香港,這在迴歸後是趨勢,不會減少且會越來越多,而且會是涉及各行各業,甚至未來進入政府管理層。 港府也正在應對人才流失廣泛招募人才,其中不泛來自內地的精英,只要是符合條件的人才,並沒有特別強調香港高校可以例外。

當然,這背後引發的文明衝突也會越演越烈。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