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自殘遊戲「藍鯨」游到港 專家籲家人多關心

2017-05-15
 
AAA

bluewhale.jpg

自殺網絡遊戲「藍鯨」疑似在香港興起,有專家指家長及校方應提高警覺,留意子女或學生身上有否明顯傷痕,籲青少年勿因好奇而嘗試,高估自控能力,低估對自己的傷害。

「藍鯨」遊戲由俄羅斯興起,短短一年之間,已造成俄羅斯超過130名青少年自殺。遊戲指示參加者在50日內每日完成一項任務,包括看驚慄電影、自殘等,最後要求玩家結束自己生命。至於為什麼遊戲會叫做「藍鯨」,有指是來自於俄羅斯一個搖滾樂團的歌曲,歌詞中有一句為「巨大的藍鯨...沒辦法突破那張網子」;亦有人則認為,有些鯨魚會刻意讓自己擱淺在海灘死亡,和遊戲中自殘的青年相似。

在本港,社交網站facebook專頁「名校Secrets」近日都不少關於「藍鯨」的討論,有網民指看到數名手上都有傷痕的朋友,都不約而同地在帖文中寫上「I am a whale」。

有調查指,會加入「藍鯨」遊戲的人,多數是「個性較為孤僻」與「生活空虛」,而且這些人的家庭條件本身都不差。遊戲便利用這樣的弱點,透過習慣性的傷害、洗腦式命令和遠離社會等任務,漸漸摧毀他們對存活的希望。

「藍鯨」遊戲的發起人21歲少年已經被捕,並反過來嘲笑遊戲參加者都是社會「廢物」。

港大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指,留意到「藍鯨」在香港疑似興起,建議政府盡早關注外,他亦勸喻家長及學校加強警覺,留意青少年身上有否奇怪傷痕、行為習慣突然轉變等。而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就指,年輕人初初接觸遊戲時未必察覺危險性,呼籲年輕人不應接觸自殘身體的遊戲,他又提醒家長,青少年自殘身體通常是出於不開心,家庭的關懷至關重要。

延伸閱讀
  • 非牟利機構「無限潛能」聯同香港護理專科學院,推出「青少年關愛計劃」,透過與學校合作,以網上網下培訓相輔相成,讓師生及家長認識自助技巧的運用,學習管理負面情緒和壓力,增強抗逆能力。

    2019-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