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貞山:日本「無性生活」的啟示

2017-07-13
胡貞山
學研社成員
 
AAA

jp1.jpg

香港人口老化,出生率下降,亦有調查顯示港人行房率低。家計會早在2013年進行名為「性與城市空間問卷調查」,在網上訪問了559位受訪者。調查結果顯示,逾八成受訪者認為香港的性活動空間不足夠或非常不足夠,最終影響了他們對性需要的滿意度。 

最近,英國BBC探討了日本年青人的無性生活問題( Sexless in Japan )。當中,BBC提到一項2015年進行的調查,當中顯示受訪的日本男女(約8700餘人)中,從沒有跟異性交往過的未婚男女都創下新高,男性達69.8%,女性則有59.1%。BBC的日本“無性社會“報導,究竟日本是否無性社會?香港是否也會出現無性問題? 

首先,單看BBC的訪問和數字,讀者很容易便會認為日本這個「性愛大國」正在走向「無性生活」。然而,事實又是否如此呢?同時,又是否只有日本出現的這種情況呢?中國及英美的情況,又是否完全不同呢? 

「性愛大國無性生活」? 

首先,BBC提到的調查,由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負責,但是報導並未把官方的調查結果全面反映。據該調查顯示,與有交往史、有伴侶的男女相比,從沒有跟異性交往過的未婚男女,擁有以下特徵:(1) 沒有結婚意願、(2) 朋友圈子窄、(3) 長期與家人居住、(4) 喜歡個人生活、(5) 不喜歡去旅行、(6) 沒有餘錢去購買心頭好、(7) 不執著自身的衣著裝扮。 

以上7項特徵顯示,受訪者的交往意欲,跟他們日常生活環境模式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們多數是坊間俗稱的「宅男女」,不善於與人交流,容易造成他們選擇獨善主義,拒絕作出嘗試。另外,由《朝日新聞》進行的調查顯示,選擇不交往的年輕日本男女,多數是因為害怕被甩、受到傷害,或者受到因為生活和經濟壓力影響。 

不過,調查很多時只能提供一個角度,而不是事實的全部。2013年,日本性用品企業Sagami gom曾做過類似調查,發現未有性經驗的受訪男女中,表示有意進行性行為者,共有55.1%。另一方面,20-29歲擁有伴侶的受訪男女,每月平均的性行為次數只有4.1次,遠較法國的每月10次少。另一家性用品企業TENGA的調查顯示,日本年輕女性購買性商品的數字逐年增加,增幅比男性更多,反映日本人絕非性慾不振,而是在眾多因素影響下,變得「求人不如求己」。 

中、美、英的「無性婚姻」現象 

以上數據顯示,所謂的日本人「無性化」,其實存在很多盲點,不能一概而論。那麼,所謂「無性化」的情況,又是否日本獨有呢?首先看看中國,雜誌《男士健康》在2010年調查了中國(內地)人民的性生活狀況,雖有近40%的受訪情侶及夫婦表示,每周行房至少兩次或以上,但近4成的受訪女性則表示,她們可以沒有性生活。 

另一方面,根據去年《鳳凰時尚》的一份調查,近兩成的受訪已婚女網友表示,她們處於無性婚姻狀態,原因包括生活壓力,或者缺乏性趣等。這方面跟香港的情況其實有類似的情形。此外,美國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根據喬治亞州立大學的調查,15%的受訪夫婦表示,他們在過去6-12個月內並無發生性行為。在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則指出,一半的受訪夫婦在三個月內沒有性行為,《鏡報》(The Mirror)則指出,近四份一的50歲或以上夫婦,長期沒有性生活。 

面對「無性婚姻」現象,部份受訪者正面地認為,他們已視對方為靈魂伴侶(Soulmate),不需要用肉體來維持及昇華。負面的意見則認為,婚後由於相處日久,性生活也逐漸變得乏味。屬於東方社會的中國、日本,理由則比較特別,便是把生孩子視作「任務」後,產後便再無性行為的必要。 

香港的情況: 

以上各種數據顯示,現代人的性需求依然存在,但是他們受到生活環境、條件,以及個人價值觀變化的影響,性愛態度也因而產生改變。香港現在面對的情況,似乎也是十分類似。部份年青港人不願結交,或結交不到異性,既有不善交際和打扮的案例,亦有工時長工資偏低,或者是工作環境「男多女少」,不能一概而論。 

同樣道理,婚後行房減少的問題,構成因素也有感情轉淡,又或者受到夫妻工作和生活壓力的影響。當然,說到本地生育率偏低,主因必定源於養育開資龐大,使部份夫妻卻步,特別是高學歷、中產的一群。這似乎是已發展地區都會面對的共同課題,加上香港長期樓價房租高企,增加了大部份打工仔的生活負擔,間接影響他們繁衍下一代的問題。由此可見,解決土地和住屋問題,既能減輕市民生活負擔,亦會影響香港的整體生育率,實在值得有關方面正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