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宜:紙媒成明日黃花 商機俱往互聯網新媒體去?

2017-07-23
張景宜
媒體工作者
 
AAA

y3.jpg
《壹週刊》賣盤予商人黃浩。(香港電台圖片)

商人黃浩斥資5億元收購壹傳媒旗下的香港及台灣《壹週刊》和其他雜誌,引起社會熱烈討論。有人說是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棄守香港言論自由,有人說是紅色資本攻陷香港最後一道防線。姑且先將政治影響放一旁,光就紙媒行業的基本面作分析,不難明白壹週刊在互聯網新媒體的大浪中,其實早已是强弩之末,賣盤或清盤其實只是遲早的事,正如財經博客渾水所言,不失是一個有利各方的交易。  

壹傳媒靠劍走偏鋒起家 

壹傳媒在過去10年間曾達最高市值84億港元,到現在只餘大約9億元市值。曾經,壹傳媒靠立場偏激,言論出位在香港傳媒市場殺出一條血路,加上壹週刊帶領傳媒走向「狗仔隊」的採訪文化,將政商娛樂各界名人的私隱密事公諸於世,吸引了一班好看熱鬧的好事之徒追捧。與此同時,壹周刊的時事財經部分都做到非常出色,編採人員和攝影師過去二十多年製作和採訪不少優質及有深度的故事,筆者以前都不時在報攤買一本仔細咀嚼。 

在互聯網、科技普及和新媒體的大勢下 傳統傳媒優勢盡失  

壹週刊之所以能別樹一幟,在於其「狗仔隊」追訪的內容夠獨家、夠快和夠新,記者夠搏,編輯夠專。 但是,在每人都隨身攜帶採訪器材的時代,專業的記者是永遠都不會比事發當地的途人「快」。而記者即使成功到達現場拍攝到材料,但轉頭網上已經瘋傳有關事件了,現在又何「獨家」之有呢?當記者還在疲於奔命,由甲事件現場趕到乙時,當地的途人已上傳影片到網上了,又何來有「新」的元素呢?遑論周刊還需經過編輯修改校對排版,一週才出版一次。 

新媒體標榜「人人都是記者」 媒體公司退居中央編輯平台 

新媒體現正蠶食傳統紙媒的市場,勢將傳統媒體變成現今馬場內的馬──不再普及和存有實際作用,只餘下僅有的觀賞和保育價值。新媒體的重點在於乘著互聯網和智能裝置普及的大勢,在資訊市場中放在管理平台的定位,管理著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 (UGC)。透過此方法轉型的例子,在網上比比皆是,例如Youtube 基本上不生產任何內容,只協助大眾儲存、整理和管理大家上傳的影片,將一部分廣告費分紅給上傳者,公司從中收取中介費。或者最近英美媒體都在試行由人工智能寫稿,後編採人員修改,或者是外判製作,編採人員集中在策略和搜集新聞題材。這樣的商業模式,不單減少了營運開支,例如是全職記者工資和公司場地的租金,更是借助市場無形的手,用市場機制去讓市場自己調節對節目喜好的更替,不用記者或管理層去胡亂猜度市場大眾的喜好。如果加上大數據的運用,大大提高廣告的命中率,也加速了廣告商的學習、回饋等,讓市場整體的資源可以更有效地運用! 

新媒體乃大勢所趨,傳統紙媒已是明日黃花。香港其他傳統傳媒假如想在新市場中佔一席位,掌握並採用最新的資訊科技,鼓勵員工轉型就是重中之重的要訣。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