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澳門式的問責 港人羨慕嗎?

2017-08-25
Harry
香港媒體人
 
AAA

sorry1.jpg
(上:澳門民眾排隊取水。下:澳門特首崔世安率官員致歉。來源:文匯/大公報)

澳門政府處理今次十號風球的表現可謂完全失策。氣象局長馮瑞權在民憤下辭職下台,但完全不能夠平息政治風波。

澳門行政長官崔世安從一開始透過Facebook 專頁發表演說,到召開記者會承認應變不足,向澳門居民致歉,整個過程被澳門人認為是公關騷。

部分網民看到澳門半官方機構澳門基金會出面向風災死者家發放30萬澳門元作慰問金,傷者、家中窗戶破碎、受海水倒灌影響及停水停電的住戶,亦均可獲賠償,認為指澳門政府較香港更體現出問責精神,其實是太不了解澳門政治了。

澳門官場特有「和諧問責」

澳門回歸後,澳人治澳,當家作主意識抬頭。先後出現三次較大型的遊行,一次是2006年澳門5月1 日勞動節,遊行主題為「驅除黑工,削減外勞」,當年共有5,000人參與的遊行,並爆發警民衝突。

之後一年的五一遊行,主辦單位聲稱有一萬二千人參與,遊行期間一名警員更向天開槍流彈誤傷途人。連番遊行令政府急於回應民憤,年年增加派錢金額外,亦加快興建經濟房屋,一如香港居屋。經濟發展令社會氣氛大致平靜起來,慢慢少了人談論政治。

直到2014年,政府推出備受爭議的《候任、現任及離任行政長官及主要官員的保障制度草案》,觸發兩萬人上街遊行及七千人包圍立法會大樓,成為澳門最多人遊行示威的一次,最終崔世安被逼撤回具爭議法案。

今次風災奪去至少八名市民寶貴生命,社會大癱瘓。崔世安讓氣象局長辭職,彷彿體現問責精神。但只要對澳門政治有點認識的人都知道,澳門官員的辭職多只是走過場的劇目,為民眾消消氣,對汲取經驗,提升施政水平沒太大幫助。如果政府早點做好預備工作,把錢都花在防洪,基建工程和樓宇維修,才是真正為官之道。

委任官員被免職可重返公務員體系

澳門政府架構沿襲澳葡政府制度,不像香港有具體的問責制框架,在行政主導下,特區政府各層級官員的權力源自於行政長官。主要官員的問責制散見於不同法例,主要體現於一○年頒布《澳門特別行政區主要官員通則》。

加上澳門政府內不少獲委任的官員來自公務員體系,即使被免除職務,絕大部分仍然可返回原來的公務員職位。受質疑失職的官員一般還會轉為司長顧問,由於其新職位的福利薪俸和原來局長職位的薪俸相差不多,所以坊間一直不認為是真正的問責降職。

回歸後澳門發生過不少爭議事件,除卻運輸及公務司歐文龍世紀貪污案鬧上法庭外。翻查紀錄當地公屋質量被質疑事件,前建設發展辦公室主任陳漢傑以健康理由辭任,但返回公務員系統,原部門工務局任職。爆出九澳飛灰事件的環保局,前環保局局長張紹基被調回地圖繪製暨地籍局,繼續擔任局長。澳門網絡混亂及流動電話費高企,前電訊管理局局長陶永強被調往工務運輸司司長辦公室任顧問。凡此種種,甚至出現有官員選擇自願降職,反獲得上級美言的案例。當地人稱之為澳門官場特有的和諧問責模式,政績乏善足陳的高官一樣的政治善終。

缺乏機構獨立調查決策失誤

今次風災政府缺乏預警固然是其中一個致命大錯。但準備不足,協調失敗,以致與內地欠缺溝通,正正是高層的官員決策失誤。通訊受阻更變成求救及救援的重大障礙,當局卻無應變之策,變相增加今次傷亡人數。澳門斷電,缺水,無網絡就通通由一位氣象局長來承擔?到底是擋箭牌還是實際問責,明眼人一看自明。

官員真正問責下台,政府檢討政策失誤是文明制度下的應有之義。但若果只是具有澳門特色的過冷河式下台,缺乏香港廉政公署、審計署的獨立調查,立法會專責委員會的質詢及建議,以及官員和部門的詳細檢討報告,一個低級官員的離開又能為改善施政帶來甚麼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筆者日前隨一商會到澳門考察,期間獲得貿促局及政發局的接見。包括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 (貿促局)參觀中葡(葡語系國家) 展廳及產品,從交流中,筆者了解到澳門的長足發展離不開橫琴,而大灣區9加2城市聯合發展之勢於通關後互動大大加強。

    陳承宇博士  202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