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於:為何Tinder會被Coffee Meets Bagel步步進逼?

2017-08-25
 
AAA

tinder1.jpg

使用交友app是很多人打發時間及結交朋友的主要平台。各個交友app當中,以Tinder用戶最多,介面最簡單。不過,大部份用戶都不會只用Tinder。差不多時候推出的交友app例如Happn、Bumble、Coffee Meets Bagel也累積了不少用戶。雖然每個交友app都以配對為目標,但它們的介面及功能可以很大分別。例如Coffee Meets Bagel限定用戶每日可挑選對象的數目、Bumble則規定成功配對後,只有女方可以決定是否跟對方開始交談。 

既然大家的目標都是配對,為甚麼交友app的介面及功能會各有不同呢?這除了吸引用戶「課金」之外,也涉及開發商如何評估男女在使用交友app時候的互動。 

男多女少 難展開有質素對話

開發商很清楚,雖然交友app旨在男女配對,但男性多數是比較積極認識異性的一方,因此活躍用戶的男女比例對程式的長遠發展有關鍵影響。以美國去年的數據為例,交友app用戶的男女比例是六比四,看似不錯。但如果只計算活躍用戶的話,男女比例其實是八比二,男性明顯佔多,其實很不理想。 

女性活躍用戶比例偏低,從經濟學角度解釋,是女性用戶的對交友app的興致被「過度消耗」所致。即是,男性在交友app挑選對象的時候,往往不會細看對方資料,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對她有興趣,就輕率點選了一大堆異性,純粹為了增加成功配對的對會。這卻導致女性們都很容易成功配對,但男方很多時都沒有心思開展有質素的對話。結果,女性們對成功配對都不覺得興奮,也不覺得成功配對的對象是有趣的男士。漸漸地,不少女性乾脆不再玩交友app,令女性活躍用戶的比例日趨下降。 

這種情況,經濟學稱為「共有的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一些看似沒有匱乏(scarcity)的資源(例如海中魚產),在使用者過度消耗下,日漸枯竭。 

部分交友app為挑選對象數目設限

因此,一些交友app開發商嘗試從介面設計著手,避免女性用戶對使用交友app的趣味被過度消耗。以Coffee Meets Bagel為例,除了年齡、大學等每個交友app都要求輸入的基本資料外,程式會要求用戶輸入更多個人資料(包括身高、族裔、工作類別、個人簡介等等),務求增加男女雙方的參考資料,也讓成功配對雙方容易開展有質素的對話。下一步是透過程式設定製造「供應匱乏」。Coffee Meets Bagel限定可供挑選的對象,大約每日20個,令用戶更加珍惜每日的供應,細看對方資料後才作出選擇。同時即使用戶有多個成功配對,Coffee Meets Bagel都限定每日最多給用戶一個成功配對通知,令用戶更專注跟一位對象交流。第三,由於男方一般不會很珍惜成功配對的對象,配對後不作交談或不熱衷推進關係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Coffee Meets Bagel也限定成功配對雙方只有七日可以在Coffee Meets Bagel的程式內交談,七日後聊天室就會關閉。在這種安排下,雙方(多數是男方)都會感到壓力,要盡快建立好感,再交換聯絡在whatsapp、Facebook等平台保持溝通。 

當然,這裡不是要預測Tinder是否會被其他交友app取代或超越。畢竟,Tinder介面簡單、用戶最多,始終是新手上路或消磨時間的理想選擇。不過,介面簡單也意味著Tinder的程式設計難以處理上述「共有的悲劇」的問題。因此也開始有調查發現,由於Coffee Meets Bagel比Tinder更容易結交真心朋友,高學歷、專業人士等時間成本較高的用戶,都越來越傾向使用Coffee Meets Bagel多過Tinder。 

其實,除了交友app之外,上述「共有的悲劇」於其他網上配對平台也時有發生。例如求職者於求職平台漁翁撒網,導致僱主經常收到大量完全不適合的申請,不勝其擾;或者讓任何人於Openrice等平台網上留座的餐廳,也經常被放鴿子,反而難以預算顧客數目。換言之,如果程式開發者沒有留意程式設計的細節,一味追逐用戶人數增長、擴充服務範圍,這種「共有的悲劇」往往導致好事變壞事,長遠令用戶對網上配對服務敬而遠之,跟科技發展的趨勢越走越遠,這是程式開發商必須妥善應對的問題。 

 

資料來源:The Economist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其中「六驗」則包括「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持,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志。」

    岑家雄  202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