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寧:從獅子山精神,到飛鵝山精神

2017-09-05
傅寧
資深傳媒人
 
AAA

RESCUE1.jpg
日前颱風期間有內地人行飛鵝山被困,消防到場拯救。(大公報)

一直以來,香港被稱為福地,這裏遠離嚴重自然災害,幾乎沒有地震,颱風季節也成為行禮如儀,最近十級颱風「天鴿」來襲,在一水之隔的澳門留下滿目瘡痍及怨聲載道,香港卻巍然不動於山。以致於,每次刮颱風,香港總有人去海邊看巨浪,總有人繼續游水,總有人繼續行山,當然對大部分打工仔及學生一族而言,要打風,最好掛八號風球,這樣可以「奉旨」休息一天。 

是的,香港是一塊福地,大家都這樣說,都這樣相信。日前兩名內地人士不顧颱風警報來香港行飛鵝山,不料一人失足受傷,雙雙被困,風猖雨狂,山洪暴發,瀕臨絕境之際,消防人員如神兵天降,並二十四小時陪伴在旁,最終令他們平安脫險。大難不死,再次證明香港是福地,不過,事後獲救人士寫信向「無名」消防員致謝救命再造之恩,陳述獲救過程中消防員表現出來的冷靜、專業、智慧、勇敢,人們對「福地」之說有了新的體會。福地並非偶然,更非天賜,而是端賴香港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災救災制度,有一群忠於職守的專業隊伍,有生命高於一切的信念。 

信中說,「正是由於他們(消防員)的存在,使得香港成為一個令人信賴及備感安全的地方」,「而且不管你來自何方,生命都會受到尊重,安全都會得到保障,不會區別對待,這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的泱泱風範」。 

尊重生命 傳揚助人為樂 

總有一種精神讓你感動,本港消防人員專業而無私的表現,感動了獲救人士,感動了那些對香港有了解或誤解的內地人,也感動了香港人,不管他們持何政治觀點,來自甚麼派別。但消防人員本身卻淡然處之,有參與救人者表示,作為消防人員,救人是本份職責,對這份感謝信會以平常心看待,但如果今次事件令兩名事主及其他人士感覺到,要為自己所做事負責,以及傳揚及身體力行助人為樂的精神,這也是消防人員所樂見。 

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再次令人肅然起敬,表達出來的不僅是「施恩不望報」的古道熱腸,更是一種忠於職守、各就其位的使命感,是香港之所以成為香港的內涵所在。如果說,人人肯努力,總有出頭天,代表上世紀香港經濟起飛時的「獅子山精神」,那麼在香港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及成熟經濟體的今天,每一個人做事都要負責任,尊重生命,傳揚助人為樂精神並身體力行,這就是「飛鵝山精神」。 

從災害中學習及汲取教訓 

事實上,香港作為一個海陲之地,並非天生的福地,而是多災多難,布滿港九新界的「天后廟」,反映在過去歲月,在天災面前,人們除了祈禱神靈庇佑,無能為力。年前有一個「風波裏的香港——香港颱風歷史圖片展」,描述香港由聽天由命到發展出一整套防災救難制度的過程,一八七四年的「甲戌風災」,曾重創香港經濟,並導致二千餘人死亡,事件促成本港天文台的誕生,為往後風災早作預報,讓市民有所防範。此後,香港在每次風災過後均會檢討防禦機制,提高效能。譬如前些年每次風災後,上環海味一條街總是淪為澤國,商家損失慘重,後來港府投入重資改善下水道,令問題大大改善。又如大澳曾因為一場黑雨而淪為孤島,政府事後也作出檢討跟進。誠然,天有不測之風雲,世上沒有絕對的安全,港府也好,市民也好,都要在自然災害中學習及總結經驗教訓。 

在這套不斷完善中的制度下,天文台根據天氣預測,掛出不同級別的風球警報,政府、商家、學校、交通機構以及市民,都在遵循這套制度,各適其適,該幹甚麼,不該幹甚麼,大家都清楚,城市運作有條不紊,行止有序。 

七百萬人維繫香港精神 

香港這座城市,這些年因為政治問題爭拗不休,社會撕裂,衍生許多矛盾,大事小事總是有不同意見,總要爭論不休,予外界混亂不安的感覺。相對起內地發展日新月異,香港在不少方面已有落伍之狀,東方之珠的風采儼然褪色。但平時看不見,偶爾露崢嶸,有些特殊的環境下,特別有需要的時候,香港表現出自己的成熟、韌性、包容、溫暖,或者有點誇大其詞的「泱泱風範」,觸動人的深處,覺得這個逐漸平庸的城市,仍有其不平凡之處。 

設想一下,如果行山受困事件發生在其他地方,政府會否不惜成本去拯救?消防人員會否冒生命危險登山?救人時不會怒罵當事人「愚蠢」?即使上述都沒有發生,那麼奮勇救人的會不會被樹為「英雄」、「模範」,火線提拔?大家都記得汶川地震時,有一名為災區失母的幼兒餵奶的女警,事後因感動中國,升官三級。 

但在香港,消防人員做自己的本份工作,不出名也不求名,以致獲救的不知道向誰致謝。七百萬市民也在各行各業做本份工作,其工作也許不如消防員那麼容易出彩,但同樣專業及必不可缺。這個城市有好的,壞的,有正能量及負能量,有鼓舞人心也有令人氣餒,但只要香港人不失去自己的精神,就仍然是一塊福地。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