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宜:相遇‧相與‧華僑港漂香港情

2017-10-13
張景宜
媒體工作者
 
AAA

hk1.jpg

有人說,愛上一座城,是因為城中住著某個喜歡的人。其實不然,愛上一座城,也許是為城裡的一道生動風景,為一段青梅往事,為一座熟悉老宅。林徽因這樣說,不無道理。周保松老師也在他的著作《相遇》中說道,「生活是個複雜的意義系統,包括我們的語言、傳統、價值、社區及人際關係,以至日常的生活方式等。只有在這樣的系統裡,我們才能夠確認自己的身份,理解行動的意義,並肯定生活的價值。」 

從以前戰後新移民到港,上海、福建的同胞們攜眷來港,到七十年代東南亞排華來港的華僑,八十年代抵壘的華南民眾,以及近二十年來,新移民、港漂、內地富三代和官三代等,都努力在建構新的香港和個人價值,與本地香港人互相尋求理解和融合。 

香港,從來是一個移民城市,有人把它當作驛站,有人把它當作暫居幾年的國際都會,有人留下來,願意為這個城市和居民努力和貢獻,視之為家。像周老師一樣,不少人不知道什麼時候,慢慢將香港當作自己的家。這陣子與一些港漂朋友走在深水埗,校園和商業區,這才發現,他們看的視角與本地人又有點不一樣。而近幾年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與不少九十後年輕人的交流和對話,不論是本地學生、港漂、華僑還是外國來港工作的,他們眼中的香港,又跟我認識的很不一樣。走在九龍城街市,到電影院看追龍,或者在觀塘閒逛,帶著港漂的朋友走,彷彿重新認識一次香港,她也多了對香港的了解和好奇心。 

周末跟年長的華僑前輩聊天,雖然他們都返回印尼、新加坡或澳門生活,但始終,香港也是他們的家。除了在太古城有些樓房收租,他們曾經見證著香港的發展,都不禁說到,回歸匆匆二十年,社會多了爭拗,少了一起建設,人民相互支持,一起奮鬥的精神。 

遊走在港漂,華僑,本地人、年輕,年長和同輩之間,大家對香港的感情都不一,但大多數人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小天地,在香港定居規劃人生。一起同行不是口號,希望,信任和團結也不是紙上談兵,切實在生活中做到共享資源,分享快樂,守望相助,而不是動不動喊打喊殺,才是真正體現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愛不愛這座城市,不是用口說,而是用行動實踐的。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港產片《逆流大叔》上映一個月後,票房衝破千萬。千萬票房,大家或許不以為然,畢竟荷李活大片在港的票房,往往以千萬元計。不過,這票房對於港產片來說,得來不易。

    余樂文  2018-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