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鋒:大灣區將推動產業改革

2017-09-12
郭金鋒
資深傳媒人、福山智庫研究員
 
AAA

b1.jpg
港珠澳大橋年底可備通車條件。(大公報資料圖片)

隨著港珠澳大橋的落成,港澳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巿間的交流將會明顯改進。內地正修建的三條跨江大橋,將改善大灣區東西區發展平衡以及交通聯繫。廣深港高鐵線更能將香港與廣州的距離拉近至一小時生活圈內,讓區域人士有更密切的交流及互換。但是跨城市的地鐵網絡有待改善,例如廣佛線和即將計劃駁通的深惠線等,本港目前只有羅湖及落馬洲與深圳地鐵有所貫通,未來需更多接線方案,將新界西與深圳前海區域進行接軌,使人流和貨流更順暢。港府各方面都要與內地多加溝通,依靠中央的統籌部門作協調大灣區發展可能出現的問題,包括外界一直擔憂的保育問題。

大倫敦都會區主要人口增長都是一些工廠區,而且有環境污染問題,正是因為人口密度增加的結果,當局應引以為誡。 以人口和經濟總量計,粵港澳大灣總人口達6,672萬,都超過另外兩個灣區,但紐約及倫敦都會區是「一國一制」,灣區內城市制度易於配合,經濟活動發展充分協調。粵港澳大灣區獨有的一國兩制既是困難,也是機遇。

港可助灣區完善金融證券市場

香港應透過「一國兩制」發揮創新科技聯繫人的角色,發揮香港與國際市場連接的優勢,能夠補助國家在一些領域的限制。在生物技術方面,香港具有完善的監管法規政策及較低的產品創新門檻,足以支持灣區內地企業和研發機構以科研成果吸引風險投資進入。另外,香港的健全金融制度和相關法例,也有助完善灣區內金融證券市場,協助內地高科技企業的集資上市,改善風險資本的投資和依法獲得相應的回報,吸納更多內地企業來港發展。

進入大數據年代,大量的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將取代勞力密集的重複工作,低文化的勞動者將陸續失去自己的崗位,被機器人或者數碼自動化所取代。香港要透過大灣區發展利用內地的市場和「一帶一路」的市場助力盡早作產業升級,與創新及科研發展處於領先地位的城市例如深圳﹑佛山等城市緊密合作,互補不足。

回顧八十年代由工廠牽頭的中港經濟合作,香港企業把握機遇,善用累積的工業資本和人才於內地設廠,把香港的技術,配以內地廉價的勞力﹑材料和土地成本,把香港的工業資金和人才充分發揮,打造了香港金融、服務業和地產業主導的經濟起飛根基。今日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正是香港經濟轉型,迎接又一次產業革命的良機。

 

郭金鋒

資深傳媒人及公關,曾任職本地報章、公營機構,現職公關及公共事務顧問。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所有愛國愛港者都要深刻認識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這五個字,因為這是贏得我們大灣區戰略優勢的關鍵,只有做到高質量發展,才能增強我們大灣區的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抗風險能力,只有用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才能對沖外部形勢的不確定性,才能助力民族的復興。

    上江南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