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有圖無真相」的罪魁禍首

2017-10-13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photo1.jpg

友人劉仲達早前在本網撰文,慨嘆新聞攝影未必「有圖有真相」。事實的確是如此。近年由於手機攝影日益普及,許多政治人物或明星出席公開活動時都會小心翼翼,避免被有心人士拍照然後放上網「看圖作文」。筆者在此姑且再舉一個例子佐證之。 

近來中國和日本關係有好轉跡象。但在十餘年前,中日關係卻因為時任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而一度陷入低谷。如06年8月15日小泉再次參拜靖國神社,就立即引起中國強烈抗議。 

時任中國外交部部長李肇星後來在其個人回憶錄《說不盡的外交——我的快樂記憶》一書中透露,當時他第一時間把日本駐華大使宮本雄二叫到外交部提出交涉,「宮本剛一落座,我連客套話都省了,開口就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提出了強烈的抗議。宮本雄二恭恭敬敬地聽著我說,中間想解釋幾句,都被駁了回去。」 

巧合地是,宮本雄二後來在其撰寫的《今後,日本該如何與中國打交道?》書中也有提及這件事。他在書中披露,當時收到李肇星的強烈抗議後緊張不已。負責媒體公關的大使館官員強烈勸告他,一定不要在鏡頭前做出低頭的動作,因為被指責了兩句就垂著頭的畫面不太好看。 

宮本雄二在書中說:「可是我在就座的時候總是免不了垂下頭來。於是我在練習了如何不低頭就座後,才去接受了李部長的會見。」 

看到這段文字,我們不禁被宮本雄二率真的性格打動。今年8月東亞高峰會外長會議在菲律賓舉行,內地《環球時報》在翌日頭版刊登日本外長河野向中國外長王毅鞠躬握手的照片,大吃河野豆腐。若當年宮本雄二稍一不謹慎向李肇星來個鞠躬,這一「新聞瞬間」恐怕一早也會被服務於黨與政府的中國媒體再次「消費」,令讀者留下偏頗的印象。 

相片如何呈現 政府或早已精心安排 

說回正事,劉仲達在文中認為媒體人本身的好惡,往往會影響「新聞瞬間」的定格。如此的「新聞瞬間」雖非造假,但實乃斷章取義。筆者對這個觀點只同意一半。 

一般來說,大眾媒介和政府的關係如膠似漆,大有互相利用之處。大部分媒體需要政府提供內幕訊息,而政府也需要借助傳媒對外宣傳。尤其是在當今政壇,涉及到領導人的一切活動無一不需要事前縝密的規劃,包括挑選地點、新聞供應、事前排練等等。美國總統列根就是這方面的高手。 

1984年,列根到南北韓邊界的軍事區訪問。負責宣傳工作的美國官員當時有意安排列根在美軍最前線的碉堡遙望北韓,以便和1963年甘迺迪在柏林圍牆的情景相互呼應,所以希望碉堡的沙包能夠低於列根腰部,使照片可以更完整地拍到列根身著夾裝的鏡頭。但這一建議遭美國政府的安全部門強烈反對,認為出於安全考慮,沙包最好是高到列根的頸部。 

最後雙方協調後,決定把沙包升至列根肚臍上10厘米之處,代表美國的總司令站在反共的第一線,有力地為列根的立場及決心留下了歷史性的鏡頭。這裡的所有成果都是經過白官幕僚人員的精心設計與安排,若我們只看到新聞拍攝出來的照片,以為「有圖有真相」,那就太過簡單化了。 

拍下精彩瞬間 卻未知被攝者早有用意 

再舉一個例子。內地政府的對外宣傳能力一向為人詬病。不過,早前筆者看了路透社駐北京資深記者林洸耀撰寫的《把脈中國:對習近平的第一手觀察》一書後,倒是有了另一個不同的看法。 

話說十七大是江澤民最後一次參加中共黨會,成為各方關注焦點。但令人驚訝地是,海外記者們在會上沒有捕捉到江澤民打呵欠的鏡頭,卻拍攝到很多他緊盯美女服務員的鏡頭。新聞照片傳出後,網民紛紛唾駡江澤民無恥。 

但林洸耀在書中指出,事件的真相未必是江澤民「色性未改」那麼簡單。當時外界盛傳江澤民身體欠佳要交出大權,江澤民有可能有意借上述舉動向外界說明自己雖然年逾八十,仍然精神煥發。果不其然,路透社事後並沒有如以往因為拍了領導人不雅照片而收到中國外交部的抗議。 

事件的真相到底是如何,外人根本無法知道,亦很難核實。唯一可以肯定地是,當今報紙要能生存,靠的已不僅是新聞,還要靠能吸引眼球的照片。而作為政客,也十分渴望通過事先操作和包裝的照片正面宣傳自己。如果要說「有圖無真相」的罪魁禍首,恐怕兩方都有責任吧。 

 

劉仲達:有圖未必有真相(http://www.thinkhk.com/article/2017-09/28/23419.html)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新聞攝影有一種概念,稱作「決定性的瞬間」,即攝影師能在瞬間按下快門,將事件定格。最經典的莫過於拍攝於1972年的《戰火中的女孩》,照片中一名9歲的越南女孩被汽油彈炸傷,裸體驚恐地奔逃。 然而,新聞攝影定格的選取,卻受多種因素影響,未必「有圖有真相」,有時候甚至切斷事件的前因後果,令讀者留下片面甚至偏頗的印象。

    劉仲達  2017-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