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於:IG變醫生?大數據診症或成趨勢

2017-11-10
 
AAA

IF1.jpg

把大數據結合醫療用途,本來不是新鮮事物。幾年前Google推出過Google Flu Trends,嘗試以與疾病相關的搜尋關鍵字的數據,預測哪些地區有可能爆發流感或疫症。可惜計劃公布後,反而惹來很多人「白撞」胡亂輸入疾病關鍵字,令Google不得不終止計劃。不過,由於社交媒介充滿著巨量與疾病相關的圖片及訊息,就大數據能否預測甚至診斷疾病的研究從未止息。 

最近,美國University of Vermont的學者就發現,抑鬱症的患者,其實在Instagram一早有跡可尋。他們以超過四萬名Instagram用戶的上載圖片為研究材料,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比一般人在Instagram上載更多色調為藍色、灰色、黑色的圖片。而且這個傾向早在他們被確認為患了抑鬱症之前已經出現,換言之,透過大數據,他們可以比一般臨床精神醫生更早預測到應診者患抑鬱症的機會。而且,透過Instagram數據成功確診抑鬱症患者的機會高達70%,比臨床診斷的42%出色得多。 

另外,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則透過分析13萬幅涉及二千種皮膚感染及皮膚病的圖片,整理出用作診斷皮膚病的程式。只要用戶上載自己患有皮膚問題部分的圖片,該程式就可以「診斷」出是哪一種皮膚感染或皮膚病,而且結果跟皮膚科醫生的診斷結果完全一致。 

在日常生活方面,也有科學家正在研究「營養app」。用戶只要上載食物圖片,該「營養app」就可以分析圖中食物各種營養的含量。 

隨著社交媒介發達,當中包含跟疾病與健康相關的大數據越來越豐富,令人不禁好奇,大數據日後會否成為病人尋求斷症的主要渠道。就此,有醫生認為並無不妥,只要分析大數據的程式診斷準確,讓病人多一個參考資訊畢竟是一件好事。積極地看,這甚至有助行動不便的病人盡早獲得初步診斷,及時求醫。 

 

資料來源:Open Mind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粵港澳大灣區一起做的項目愈來愈多,合作愈來愈密切,特別是在港深兩地創新科技方面的合作。科技交流、新能源開發、成果共享,香港的科研成果拿到深圳落地,深圳的科技人才來香港支援,這邊的事情去那邊辦,那邊的會到這邊開,很是鬧熱。最近在香港舉辦的幾個活動,到場後發現,與會者差不多是香港一半深圳一半。

    冰凌  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