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香港窮人何解愈來愈多?

2017-11-22
李道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rubbish1.jpg
不敢說香港地沒有窮人,但就很難想像到,貧窮人口竟然不減反增。 (文匯報)

本港最新貧窮人口升至135萬,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貧窮。初看數字,人們難免瞪目結舌,慨嘆香港窮人為何如斯之多呢?然而,深入細想,則可能會反問一句,香港窮人真箇如斯之多嗎? 

事實上,香港宏觀經濟表現不俗,最新失業率便跌至3%,創出近廿年最低,就業不足率則僅1.1%;不敢說香港地沒有窮人,但就很難想像到,貧窮人口竟然不減反增。 

或許,一切只是「貧窮線」人為製造的數字遊戲。查貧窮線的誕生,早就為人詬病,被指不能反映真實貧窮狀況--於此定義下,住戶收入少於中位數一半的,都會被視為貧窮人口;當中,「住戶」、「收入」、「少於中位數一半」這些元素,就每一項均潛藏令貧窮狀況失真的問題。 

先談「住戶」。貧窮線是以住戶而非以個人為計算單位,換言之,單單基於住戶狀況的改變,也會衍生出「貧窮問題」來。舉例而言,設若一家四口,子女長大後分別遷離父母獨立生活,則會被看成為三個住戶:如果父母二人已經退休、子女二人負責供養,他們在一家四口的情況下沒有被視為貧窮戶,貧窮住戶、貧窮人口、貧窮率俱是零;可是,當分拆為三個家庭後,父母一家則會淪為貧窮戶,雖則子女兩者各自仍非貧窮戶,但父母二人卻被視為貧窮人口了,貧窮住戶和貧窮率也將無端上升。不難看到,以上例子並不見得貧窮問題惡化了,惟在數字反映卻截然不同! 

眾所周知,香港核心家庭日趨普遍,子女長大後非常傾向獨立生活,否則劏房之類也不會如雨後春筍。與十年前比較,2017年香港人口增加了7%,惟同期的住戶數目,卻大增超過12.5%,連帶平均住戶人數則由3人降至2.8人。不過,由於香港樓價實在太高,愈來愈多家庭難以分拆住戶,不少子女成婚甚而生兒育女後,都不得不被逼與父母逼在一起。這個情況若然普遍起來,處於貧窮線下的貧窮人口或許會有所減少;惟顯而易見,這絕對不反映香港的實質貧窮人口減少,反而可能是貧窮問題更加嚴重了呢! 

單是「住戶」因素,貧窮線之容易被扭曲,實已可見一斑。 

再談「收入」。如前所述,退休後失去職業收入,固然會推升貧窮問題;然而,只計收入而不計資產,則令不少資產豐厚的長者「被貧窮」了。 

讓筆者分別深入剖析上述兩點。一方面,隨著長者人口不斷增加,65歲以上人口所佔比例,過去十年便由12.4%增至近16%,而所涉的長者住戶更大增約50%(上文提過的住戶分拆發揮了推波助瀾之效),缺乏職業收入的人口--特別是住戶--自然水漲船高。貧窮線反映,單計長者的貧窮率就高達44.8%,差不多每兩名長者就有一人屬於貧窮。毫無疑問,這是推高全港貧窮率的重要源頭。 

惟另一方面,長者又是否真箇貧窮?單計收入而不計資產,於此便產生了莫大扭曲作用。受惠於全球貨幣寬鬆政策,有樓一族與無殼一族的財富差距無疑大幅擴闊,相比起「有無一份工」,「有無一層樓」恐怕才是貧與富的真正差別!較諸受限年齡及人生階段而未能享受相關資產升值潮的無樓一族及青年一族,長者的財富增加恐怕遠遠地有過之無不及,一年間的資產升值或許遠勝打一年牛工。目前,便有多達60%被貧窮線界定為貧窮的長者,是居於沒有按揭的自置居所,比率創8年新高;試問這些有樓在手兼之供斷了的「貧窮長者」,會比無樓在手卻收入高於中位數一半的人貧窮嗎? 

所以,非常弔詭,政府表示隨著安老按揭(逆按揭)和公共年金(每月獲發定額退休金)的措施普及,活於貧窮線下的長者貧窮問題可望得到紓緩。誠然,相關措施有助理順長者現金流,亦即將一筆過的「資產」變現為每月發放的「收入」;但毫無疑問,箇中的更大效果,實乃理順貧窮線只計「收入」不計「資產」的數學問題,繼而抹去長者無端「被貧窮」的現象。 

至於「少於中位數一半」的貧窮計算準則,所顯示的亦僅為「相對貧窮」而非「絕對貧窮」。也就是說,當社會上普遍住戶的收入上升,這條貧窮線就會被推高,並且令更多收入較低的住戶--尤其是長者住戶--跌落貧窮線下。所以,當香港經濟愈好,失業率愈低,打工仔的收入愈高,貧窮線就會同步上升,反過來,長者住戶的收入倘沒同步增長,無可避免便會「被貧窮」了。 

生果金長津等不計收入 

值得留意的是,長者收入分開兩種,一是與政府無關的收入,例如上文提過的逆按揭收入等,另一種是政府在財富再分配下的福利轉移收入,包括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以至綜援。 

貧窮線的一般計算,並不包括後一種收入,是故政府的任何現金性政策介入,對扭轉貧窮線下的長者貧窮問題均不會帶來任何影響--亦即是說,無論政府如何提高生果金之類,亦不會改善貧窮線所顯示的長者貧窮狀況。故此,如果一隻眼盯著貧窮線下的人數,另一隻眼則批評政府福利不夠,這是絕對的「九唔搭八」,因為後者的力度增加,實不會降低前者的數字。 

於此基礎上,試問政府又要介入到甚麼程度,提高多少的長者福利,才可避免他們被拋在後(lag behind)不致跌入貧窮線下?由於貧窮線是計算「少於中位數一半」,那就是說,當一般住戶收入有所上升,以致中位數也同步上升,則長者住戶的收入亦須相應地增加方成。問題是,政府能不能夠或應不應該,當整體住戶收入中位數增加之後,便馬上加稅以徵取相應的稅款,去進行財富再分配給長者住戶,從而避免貧窮長者的增加?一來,這恐是一種變相的「增值稅(或稱為增薪稅)」,相信很難叫打工仔接受。二來,有鑒於人口老化的趨勢,供養比率必然日益沉重,到底公共財政又易否承受?會否損及可持續性?這是任何扶貧措施都必須認真考慮的。 

以貧窮線制定扶貧政策並不理想 

說到底,貧窮線縱然反映了香港一定程度的貧窮現象,不過更準確言,它所反映的僅為住戶收入少於中位數一半的數字,而這不必然就等於貧窮問題,也根本不能反映香港的貧窮全貌。以此來評估香港貧窮狀況,固然是個毫不全面的指標;進一步說,以此來制訂香港扶貧政策,更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工具,很大程度無法直接針對社會上真正貧窮的人,甚而只會催生以安老按揭和公共年金來降低貧窮數字的措施出來。當然,不是說安老按揭和公共年金莫衷一是,它們都有其可取之處,筆者也贊同這兩措施;然而,凡此種種旨在增加退休人士收入的政策,卻不應被視為「解決」香港貧窮問題的武器。 

總之,本文不是要矮化香港的貧窮問題,或簡單歸咎到「人口老化」四個字去。筆者想要強調一點:由政府到社會各界,均不宜被貧窮線的數字遊戲牽著走,而應切切實實地想方設法解決香港的貧窮問題。對於貧窮線的貧窮數字,只能說一句「認真便輸了」甚至「認真便錯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交流團有助青年擴闊眼界,認識香港以外的人工智能等創新領域最新趨勢,對香港社會和產業發展帶來更多活力。因應人工智能的最新發展趨勢,新加坡由政府運作到教育已全面引入ChatGPT,今年教育部長稱會指導老師和學生用AI工具來教學及學習,政府更開始引入ChatGPT來草擬文件,成效如何不是短期可見的事,但當地政府願意積極推動相關政策,實在是勇氣可嘉。

    林芷楓   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