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凱拉•史密斯:投資未來 美中語言交流的重要性

2017-12-07
米凱拉•史密斯(Mikaila Smith)
牛津大學在讀研究生
 
AAA

CHINESE.jpg

美國國務院為我提供了大約2.5萬美元學習漢語。作為高中NSLI-Y獎學金和大學“重要語言獎學金”獲得者,我在中國同寄宿家庭一起生活了兩個夏天,每天學習九小時漢語。讀本科時,我花了大約2000小時課堂時間堅持學習漢語,說實話,我在我的漢語能力上還是小有投入的。

然而,即使有這一大筆錢,我仍然用了很大力氣來達到流利的程度。目前還不清楚,將來我的職業生涯中會不會經常用到我的語言技能。這讓我思考,國務院是希望有什麼樣的投資回報呢?到底是什麼驅使我練習發音,記住漢字呢?

許多人一下子就能指出,語言技能在競爭日趨激烈的職場中的價值所在。確實如此,但我不太情願把學習漢語帶來的收入好處,與我自己的目標和打算綁在一起。這項投資的意義,最好是在更大的關係——聯繫我們兩個國家的政治、文化,當然還有經濟——背景下去理解。

學漢語者眾 抓緊中國經濟機遇

今天,約3.5億中國學生在學英語,相比之下只有20萬美國學生在學漢語。2009年,奧巴馬總統試圖通過推出“十萬強”計劃,在五年內送十萬美國學生到中國學習,從而解決這個巨大差距。2015年,奧巴馬總統和習近平主席共同宣布“百萬強”計劃,建議到2020年使美國學習漢語的學生人數增加到100萬(約占美國學生總數的2%)。雙方對語言交流的承諾力度很大,但相關理性對話卻經常缺少具體辦法。

人們交談中最先提到的,是語言交流的經濟意義。作個快速調查,“為什麼對美國人來說學習漢語很重要”?絕大多數回答都在強調說,要在美國培養一代“中國通”領導者,以便抓住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機遇。中國是美國超過1100億美元產品的出口目的地。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泉說的簡單明了:“我們現在是主要經濟體……全世界明白,中國很長時間內會是一個強國,因此學習語言是必需的。”

有些人很快指出,漢語取代英語作為國際商務語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理由是,英語已在全球普及,眾多中國學生已經學習英語,而非母語人士學習漢語困難重重。也因此,漢語興起之說未免顯得誇張。但這些懷疑者不得不承認,學習一門外語有許多無法量化的好處。

了解當地文化 加強交流合作

語言遠不僅是溝通的能力。外語學習還可以提升同理心、加強認知發展,並更有創見性地洞察人類狀況。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些裨益也適用於接觸多種語言的人,而不只是語言說得流利的人。語言學習帶來的技能,特別是同理心,可以讓商務會談和外交國事訪問有更好的結果。當你在談判桌上講別人的語言時,就是在含蓄表達你的合作願望。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上,美中關係仍然是首要話題,確保合作,增進了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作為動盪時代的標記,今年早些時候,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的格雷厄姆·阿利森教授出版了《注定一戰:美國與中國能否避開修昔底德陷阱》。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注意到,災難性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正是雅典崛起,而斯巴達因此內心恐懼,戰爭才不可避免”。在這本書中,阿利森把修昔底德的框架,擴大到500年來崛起國家對守成國家的16次類似威脅。在這16次當中,有12次發生戰爭。對那些接受阿利森觀點,認為中國和美國適用這一模式的人來說,這是一個令人沮喪的,不,是可怕的統計結果。

如果覺得阿利森的說法聳人聽聞,就不必相信美中必有一戰,而接受美中可持續的關係是穩定世界秩序的關鍵。同樣顯而易見的是,中國的迅速崛起讓美國不“舒服”,最近幾屆政府模棱兩可的言辭證明了這一點。特朗普總統對中國的第一個行動是與台灣總統蔡英文通電話,公然反抗北京的“一個中國”政策,幾個星期後他屈服了,公開確認他在電話裡向習近平主席承諾遵守“一中”政策。即使從前認為實力外交是正當手段的人,這個先例也讓他們憂心。

對中美兩國來說,一個互惠互利的未來是建立在理解、尊重和認同之上的。自從尼克遜總統1972年進行了開創性的訪問,美國走過了漫長道路,前方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語言交流可以照亮道路,提供文化洞察力,支撐我們共同的立場。

作為本科生,我曾在華盛頓的一個兩黨研究智庫實習。頭一個月,我參加了在國會的一個論壇,名為“中國新國家安全法意味著什麼”。我從國會雷伯恩辦公樓拾級而上,為能向尊敬的中國法律學者代表團學習感到興奮。大約50名代表國會主要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也參加了論壇。

一個小時後,我想起托馬斯·杰斐遜給女兒的信中寫的:“政治真是一種折磨,我建議所有我愛的人不要摻合進來。”我興奮地想觀察外交行為,聆聽世界最複雜、最強大國家代表之間的對話,然而我所目睹的是一個小時的瑣碎指責、爭論,個人固執地表達而沒有傾聽。這是一次令人沮喪的經歷,但也頗有啟發,讓我思考這種無效對話的根源和改進辦法。

當我的大腦對花費數小時記憶語法、或譯讀一段文字發出抗議時,讓我堅持下來的,並不是我的語言技能所擁有的潛在經濟好處。學習漢語是我能想到的最謙遜方式,去接觸中國這個擁有5000年複雜歷史的國家。

作為一個語言學習者,我深深意識到,我們兩國的相互依存,要靠以漢語為母語的人的慷慨與支持。憑藉語言優勢,我體驗了中國的美好、好客以及深奧的細微差別。文化交流和漢語學習並不能為中美面臨的嚴峻政策挑戰提供明確的解決辦法,但學習漢語的經歷養成我持久的好奇心,讓我致力於理解和尊重。這就是起點。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載於「中美聚焦」
http://cn.chinausfocus.com/culture-history/20171120/23187.html)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