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科:泛民初選難以協調原因何在?

2018-01-08
韓成科
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AAA

vote1.jpg
九龍西三名參選人各自代表不同勢力,馮檢基(左)代表民協、袁海文(右)代表民主黨、姚松炎(中)則得到「本土派」及多個泛民政黨支持。(設計圖片 原圖香港電台/大公報)

泛民即將舉行新界東及九龍西的初選投票。然而,在目前的形勢下,最終不論勝出者是誰,恐怕都難以稱為眾望所歸,也不可能聚合到泛民的力量。 

在新界東暫時以「新民主同盟」范國威呼聲較高,但他卻得不到民主黨的支持,至於工黨郭永健雖然得到民主黨等泛民政黨背書,但知名度及人氣卻大為落後,至於主打「本土」的張秀賢本來揚言有「青年新政」力撐,但近日「青政」已表明改支持劉穎匡,令他的勝算大為減低。同時,「本土派」的劉穎匡和陳國強亦指不會參與泛民初選機制。即是說,初選產生的新東參選人,不但各有缺陷和不足,更要面對其他「本土派」人士的挑戰,所謂協調其實名不副實。 

至於在九龍西,三名參選人各自代表不同勢力,馮檢基代表民協、袁海文代表民主黨、姚松炎則得到「本土派」及多個泛民政黨支持,暫時勝算最高,但問題是由於他曾被DQ,能否入閘也成疑問,就算成功入閘,但又能否得到各黨派的全力支持呢?九西6個議席,上屆只有劉小麗一個「本土派」,如果姚松炎當選,下次補選劉小麗又要參選,這樣豈不令「本土派」有九西有兩席,「一派獨大」,這樣其他政黨的勢力必定大受擠壓。因此,他們會否全力為姚拉票令人存疑。如果姚被DQ由馮檢基遞補,則更加難以服眾。 

以初選投票統一意志並不實際 

泛民在要在初選進行協調,基本上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過去三屆初選,包括2000年的余若薇、2007年的陳方安生以及2016年的楊岳橋,泛民能夠成功協調有其獨特原因,包括沒有影響到泛民原有勢力平衡,又或是出參選人具有較高的聲望和勝算,其他人缺乏爭鋒本錢等。而且,泛民在當年仍未出現碎片化,民主黨以及幾名元老仍有一錘定音的能力,但現時這些因素都不存在,泛民幻想用一個初選投票就可以統一泛民意志,只是一廂情願。 

這次初選涉及兩個「青政」議席,但「青政」中人已表示不會參選,只會支持「志同道合者」。雖說「秦失其鹿,天下逐之」,但既然「青政」已有心儀人選,但其他黨派依然派人競逐,本身已失去正當性。2016年湯家驊辭職後公民黨派楊岳橋參選,各泛民黨派紛紛讓路的情景已一去不返。 

現在失去議席的人沒有參選,等如為各黨派提供了一個擴大政治版圖的空間。經過這麼年的選舉,五個直選區已經逐步出現一個較為穩定的政治結構和光譜,各黨派要增一席的難度愈來愈大。現在九西及新東出現一個難得的「插旗」機會,各黨派就算不能派人參選,但也不可能支持主要競爭對手壯大自身,就如新東的民主黨不會讓「新民主同盟」坐大、九西民主黨、公民黨也不想見到民協有翻身機會一樣。因此,在政治博奕上,泛民黨派既希望爭位,亦要卡位,就算不能擴大勢力,也不能讓競爭對手坐大。否則下屆大選將自食其果。 

民主派欠缺「龍頭政黨」作協調 

更重要的是,自從2014年「佔中」之後,泛民的碎片化趨勢不斷加大,再加上比例代表性的「推波助瀾」,令泛民缺乏了可以協調參選的龍頭政黨,各黨派各有打算,初選又是零和博奕,又如何可以協調出一位參選人?至於以「民主動力」進行協調只是聊勝於無,一涉及到各黨派的利益,最終還是實力話事,而不是所謂的初選機制。 

泛民難以協調,既是利益關係,也是形勢使然,並非一個初選可以解決得了。泛民仍幻想如當年般推出一位共主,各黨派全力抬轎助選的場景,恐怕是不切實際。況且,在政治碎片化之下就算推出一個參選人,也不可能將跨越黨派政見的鴻溝,將泛民的支持光譜全數收攬其中,選民也不會再如以往般「含淚投票」。泛民初選難以協調原因正在於此。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有政界中人因此分析,北京對這次香港立法會補選可能會採取折衷的方法,即允許多於四人參選,但四個議席之中有數個名額會是內定,其餘議席則由其他參選人公平角逐,候選人必須靠個人實力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戴慶成  202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