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達:統戰新變化 聽黨話跟黨走

2018-02-22
劉仲達
資深媒體人
 
AAA

poli1.jpg

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名單出爐之後,筆者曾撰寫「從政協名單看統戰變化」一文解讀,指出與以往相比,更加注重港區政協委員人選的政治忠誠,尤其在關鍵時刻是否敢於亮劍。不少委員未到年齡被「搣柴」(褫奪),就是因為政治關通不過,有的執意參選立法會功能組別,令民主派漁人得利;有的特首戰不聽招呼,堅持支持曾俊華。

這種委任標準同樣也適用於內地。有「兩會炮手」之稱的上海學者蔣洪,也沒有再連任全國政協委員。兩千多名委員「炮手」難覓,可以預料三月的「兩會」氣氛將是凝重的,對國家的大政方針不敢妄議,批判性、尖銳的發言將越來越少,絕大多數是支持和擁護。

政協,全稱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統戰是中共取得政權的三大法寶之一,簡單來說是「團結大多數」,把不同的階層、不同的派別、不同信仰的人團結起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共產黨的政治路線服務,從而分化孤立打擊一小撮。

過往不乏「不聽話」政協

1955年,由於歷史學家陳寅恪在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力,周恩來指示邀請他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由廣東文化廳廳長杜國庠出面。據前中山大學教務長王越回憶,陳寅恪一口拒絕:「我眼睛看不見,耳朵還是能聽得清的,那些個政協委員說的東西,盡是歌功頌德,不講真話,沒有什麼意思,我聽著聽著都氣得把收音機關掉!」

後來還是杜國庠搬出是周恩來親自邀請,而且答應「陳先生可以不去開會」,陳寅恪才同意。陳寅恪此後從不進京,對思想改造之類的運動更是語多譏諷,雖然在政治運動也歷經坎坷,但至死還是全國政協常委。

文化大師梁漱溟是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1953年9月在全國政協常委擴大會議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擴大會議上發言,對社會主義總路線提出不同意見,公開「頂撞」毛澤東,受到嚴厲批判,但作為「反面教材」,政協委員一職也獲保留。

在大國崛起的背景下,新領袖強勢執政之後,統戰的意涵確實起了變化,政治關擺在首位,必須聽黨話,跟黨走。

表明港區代表需顧全大局

中聯辦主任王志民說得更白。2月9日,在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新春茶話會,他說:過去,大家也聽到一些議論,認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都是政治榮譽和政治待遇,只要「進了門」就「穩坐釣魚臺」,無論參不參政、履不履職、發不發揮作用,不到齡不到屆就不用退。這都是過時的「老皇曆」了,今後是「一屆一議」。關鍵看作用、看貢獻,看是否能過政治關、廉潔關、形象關,尤其是看在香港帶頭以實際行動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的作用和貢獻。

王志民的這番話,可以說是對新一屆港區代表、委員的「溫馨提示」,也是「先禮後兵」。總之,如果在政治上不聽話,不能或不願「帶頭以實際行動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比如在立法會選戰、特首戰「不顧大局」,在一些北京視為大是大非的議題態度曖昧,都可能出局。

梁漱溟和陳寅恪如果活到今天,也許早就遭「搣柴」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