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澄:黃牛現象──市場經濟的反思

2018-04-04
余海澄
公營機構公共事務顧問
 
AAA

tic1.jpg

香港作為國際盛事之都,兩岸三地、國際巨星及知名的運動隊伍不時造訪。以香港人的購買力,每每這些盛事也不難高朋滿座,全場爆滿。然而,近年「黃牛黨」越來越猖獗,更聘用非華裔人士排隊購票,扼殺真正粉絲的一睹偶像風采的機會,令人憤怒。最近,大家爭先購買黃子華棟篤笑及台灣著名組合五月天的演唱會,又惹來一陣騷動,社會紛紛批評「黃牛黨」的惡行,惟有擁抱自由市場的智庫卻向大眾「挑機」,支持「黃牛黨」的行為,引起筆者對市場經濟的反思。 

拆解自由市場概念及其問題 

該智庫的聲明指出,由於表演活動訂價過低,所以導致供不應求的現象,主辦機構可透過加價,以達至市場平衡。的確,經濟學的假設是當商品供應有限的時候,市場價格會作出調整。隨著價格越高,需求會下降,最後供應與需求的數目一樣,達至市場平衡。如果市場價格過低,人們就需以付出非金錢的成本獲得該商品,如排隊付出的時間成本。有趣的是,在市場機制下,任何東西都可以邊際成本換算為金錢,排隊人士的時間可轉換成金錢,因此出現「黃牛」現象。如果我們按此理論延伸,每個人的感情、愛情及友情都可以換算作一個價錢。  

政府干預的必需 

儘管我們處於自由市場,香港連續多年被選為世界上最自由的市場之一,但是政府其實從多方面干預市場。在公用事業中,如電力、供水、流動網絡及交通工具等,政府都有嚴格規管,不能讓他們開天殺價,殘民自肥。儘管各公用事業年年加價,但他們也需接機制調整價格,不是單憑供求定價。至於調整機制是否合理,又是另一個議題。除此以外,政府也提供的公共房屋、醫療及教育,也是對市場極大的干預。政府之所以出手干預,最大原因是以上服務均是市民的必需品,放任市場價格調節價格的話,最後只會民不聊生。當然,政府也總不能在所有商品設限制,否則便將我們帶回共產社會。 

應正視黃牛黨之惡 

為一睹偶像風采,觀眾當然不介意付出金錢。但是,黃牛黨從中抽取利益,藝人既沒有得益,又損害真正的觀眾利益,因此政府需要正視這些不勞而獲的炒賣。雖然欣賞表演不是必需品,但不代表政府可以袖手旁觀,放任市場調節價格。須知道,當來港表演的藝人也希望與真粉絲接觸。黃牛黨的出現可能影響入場人數,令現場氣氛冷淡,減低他們來港表演的意慾,最終受害的是整個社會。要解決黃牛黨,有關方面應考慮購票實名制,或者是立法打擊「黃牛」活動,讓市場重回正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