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評政務App使用難:手機上的「形象工程」也應問責

2018-04-23
 
AAA

hone_副本.jpg

無論是政府網站還是政務App,其建設、開發都不能是抱著嘗p鮮、趕時髦或充政績的心態,不能是對「互聯網+」概念的葉公好龍。

下載了40多款政務軟件,近二分之一都無法正常使用;這些軟件評分普遍偏低,下載用戶也很少,有用戶點評「有本事不要通過單位必須下載」;其中,山東省政務服務軟件頻繁閃退,福州晋安區政務軟件上的資訊點擊一次瀏覽量却增加10多次;中國軟件測評中心的測評報告直指,超過40%的省部級機構單位的政務軟件存在各種鏈接失敗、兼容性差等問題……

日前,央視以《手機上的「形象工程」》爲題,聚焦了大量政務App使用難的現象。耐人尋味的是,記者聯繫山東政務服務軟件的主管部門,涉事工作人員竟回應:這款軟件辦不了事,辦理不行、申報都不行,誰告訴你這款軟件能辦事的?

「誰告訴你這款軟件能辦事的?」的「雷語」,的確有些刺耳和反邏輯——政務App的功用,當然得指向「辦事」,否則要之何用?但這却道出了很多政務App不堪「大」用的尷尬現實。

事實上,部分政務App Bug一堆、形同鶏肋的情形,已非首次曝光。只不過,這次央視的報道,以更多的樣本呈現出了政務App鶏肋化的普遍和嚴重。

這麽多政務App,從移動端的便民工程變成手機上的「形象工程」,殊爲可惜:本來這些意在搭移動互聯網「快車」,打著「讓群衆少跑腿,讓數據多跑路」口號的政務App,承載了政務服務與時俱進的期許,其開發和維護也耗費了不少公帑。如今却淪爲移動版「僵尸網站」,成爲擺設式存在,這是對公共投入的浪費,也延宕了公共服務的渠道拓殖機會,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鑒於此,顯然有必要像治理「僵尸網站」那樣,治理手機上的「形象工程」。對各地方、部門而言,無論是政府網站還是政務App,其建設都不能是抱著嘗鮮、趕時髦或充政績的心態,不能是對「互聯網+」概念的葉公好龍,而應該納入政務信息化工程建設的大盤子中,打造成公共服務的平臺延伸、政府形象的展示窗口。

針對不少政府網站僵尸化的病象,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開展第一次全國政府網站普查,2016年則以季度抽查通報爲抓手開展全國政府網站常態化監管,2017年5月份還首次公布了不合格政府網站責任單位和人員的問責情况。就在前不久,國辦函〔2018〕12號文還要求,政府網站不合格或整改不到位,將被問責,問責情况按季度統計,每年1月31日前集中公示。

正因爲對「僵尸網站」的從嚴治理,包括整合、清理和規範,北京市去年底就提出,到2018年底,在各項服務「提質不减量」的前提下,把全市1042家各類政府網站精簡90%以上,只保留80多家;有些地方官員,如海南儋州市商務局長,還因政府網站「首頁長期未更新」而被立案審查。

對那些鶏肋化的政務App,或許也該有系統化整治:對其進行必要的抽查、普查,幷跟政府網站那樣納入績效考核;針對那些連區縣一級、基層部門都上馬App項目的情况,强化共建意識,該整合則整合。而對於不合格的政務App,該啓動問責的也不應含糊。

總之,不能任由手機上的「形象工程」毀政府形象的情况繼續下去了。

文章原刊於紫荊網,本網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 在中國國內,北京也開始收緊討論中國經濟風險的言論空間。在洪灝、吳曉波等「網紅」經濟師被禁言後,英國《金融時報》上星期天(8月8日)報道,中國當局正向經濟學者、券商分析師施壓,要求他們避免對中國經濟的負面趨勢發表評論。被劃入「禁區」的話題包括資本外流、物價下滑、通貨緊縮、需求疲軟、房地產行業不景氣等等。

    楊丹旭  202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