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勞動節看香港多元經濟

2018-05-04
Harry
香港媒體人
 
AAA

TY.jpg

週末遊青衣,巧遇一年一度的戲棚市集,香港還有這麼一個熱鬧的活動,實在難得。小小的一個足球場,有著幾十個攤位,有著各種各樣的美食,遇到幾個年輕人創業,售賣印尼牛丸、千層糕,作為印尼華僑,很好奇這些年輕人怎麼會想到賣這些小吃。原來他們平日經常到印尼旅行,在峇里島游泳時品嘗過印尼小吃,所以回港辦小店和流動攤位。對比其他攤位的本地美食更有特色,而其他攤位也有不少香港傳統美食、例如花生糯米糍、龍鬚糖、亦有家庭一齊,努力在準備台式手抓餅及泰國新鮮椰青。 

從這些人身上,看見香港人的創意及拼勁。回想起年初到台灣的時候,跟不少香港人一樣到南機場夜市、士林夜市尋找台灣地道美食,這才發現香港沒有一個像樣的夜市,也少了上幾代人的小販攤檔。 

當政府強調本地就業率保持新低,確是映照著香港服務業和金融業的健全,在工程、物流、運輸和製造業也是區內龍頭,但幾百萬勞動人口,全都從事著差不多的工種,收入來源來自幾個主要行業並不理想。 

反之,不少人也許不適合傳統行業,也不善於在考試制度中突圍而出,給他們一個空間,場地和機會,可以在屋邨弄個魚蛋燒賣、台式小吃、或是在小店賣些精品,放些自家設計的衣服賣,又或是新界種點菜和水果,然後在街市賣等等。 

經濟有很多的可能,政府應該做的,是評估可行性和提供選項讓民眾選擇喜歡的工作和發揮空間。因為到最後,讓人民有自發性,積極性去從事喜歡的事,社會的多元和豐富才會造就更大的經濟活力。近年流行的新經濟和金融創新固然是環球大勢,但本地小智慧也能養活不少人,希望政府能照顧到大部分人的志向。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的養魚熱潮,其實早於六、七十年代興起,時而世易,當年不少小販因只能天光前擺賣,覺得不方便而改為開地鋪,但亦有部份小販依舊在天光墟擺賣,每天清早用貨車運送一袋袋新鮮魚和器材於天光墟販賣,成為獨有的晨早風景。

    黎倩蕾  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