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歷山:以兩文三語為母語具優勢

2018-05-14
吳歷山
香江智匯主席
 
AAA

lan1.jpg

近來對香港人的母語爭論又被炒熱,事由中文大學學者四年前一篇文章指:「粵語是母言,並非母語」,「香港漢族人的母語是漢語」,而特首林鄭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被問其母語是什麼時回答:不想回答「無聊問題」,因此招來輿論狂轟,有指政府有巨大陰謀要改變「兩文三語」政策;有以粗口「一個字」回敬;更有評論將母語爭論與港獨掛勾,有人還主張在今後遊行中打出「捍衛粵語」的標語。可見政治炒作可以很離譜,容易失去理性。

《維基百科》對「母語」的定義是:「為一個人出生後,最早接觸、學習並掌握的一種或幾種語言。母語一般是自幼即開始接觸,並持續運用到青少年或之後;並且,一個人所受的家庭或正式教育中,尤其是早期,有相當部分是通過母語傳授的」。

母語可以多種並存

香港在民國初期只有20萬人,現在增加到700百多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華裔移民,多數來自廣東、福建、蘇淅及北方省市。傳統上,他們多數在家裡代代都保留家鄉話交談,但在社會和學校,又有不同語言(包括粵語、英語)的接觸和教育,這種「多母語」現象在西歐和東南亞非常普遍。    

貼切地講,大多數港人不只有一種母語,粵語是香港人的其中一種母語。過往港人因能熟練應用中英文和多種方言,曾是港人的優勢之一。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方言的國家,各地的方言不下百種,但國家必需有統一的文字和語言。孫中山先生百多年前定下以「北方話」為國語,是在全面周詳考慮下作出的決定。經過百多年的實踐和演練(在內地稱普通話,台灣稱國語)已經根深柢固,難以逆轉。

香港既然回歸祖國,就必須學會全國共通的語言——普通話。況且,內地改革開放40年,國家日益昌盛,全球影響力急劇上升,學習漢字和普通話逐漸成為世界潮流, 此一勢頭,在可見的未來只會加強不會減弱。

切忌討論政治化

然而,由於百多年來殖民統治的緣故,普通話的流行和應用在香港遠遠落後,至今能講流行普通話的比例嚴重偏低,在普通話的普及和推廣上進展也不大,為兩地交流合作造成障礙。這與香港和內地共融發展的形勢不相匹配,香港必須與時俱進,放下歧見迎頭趕上,否則就會與時代脫節,被時代淘汰。

近20年,香港政府推行「兩文三語」(兩文指中文、英文,三語指普通話、粵語、英語)的教育政策以來,香港的家長和學校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學習和適應能力,早已在採用「多母語」教育,刻意在孩子幼年開始營造「兩文三語」的培養和訓練條件,其中普通話教育廣為家長接受和歡迎。筆者有一個姪子是土生土長的華裔法國人,因家庭從小堅持漢語教育,他就憑流利普通話優勢,被公司提拔派駐中國主管内地業務。

當然,提倡和推廣普通話並非所謂「倡普抑粵」或「推普貶粵」。粵語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全球有近億人使用,尤其是在詩詞的演藝有其獨特的功能和優勢。粵語和嶺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瑰寶,必須弘揚和承傳。

筆者一貫支持母語教育,因為只有用學生最熟悉和最能理解的語言教授,才能達到最佳學習效果,學校可根據多數學生對語言接受程度來選擇是以粵語、英語或普通話來教學。至於中文科,鑒於現代漢語以白話文為主,自然要以普通話教中文較為合適。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2018年5月12日《信報》,本網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廣州和上海,因為還沒有改革開放或處於開放的初期,這兩地的人說的都是廣東話和上海話。隨着兩地經濟的發展,普通話都已經成為各大城市的標準交流語言。今天哪怕去到廣州、佛山這些昔日廣府文化的中心,大家也已經習慣了說普通話

    吳桐山  2023-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