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芹:重整課時 促進多元教學

2018-05-25
張樂芹
社創發展策略顧問
 
AAA

STEM1.jpg

在現時社會關心學生壓力的情況下,中小學的課時編配被視為壓力來源的重要環節,課時調整在所難免。不過,現時社會要求學生的課時需要多元化,既要提升基礎語文能力,同時亦要學習創科等知識,因此,中小學課時應該要作出調整,而且要整合課程範疇,以收促進學生學習的效能。

小學應重組成四大教育範疇

在現時的小學課程編排當中,每個學生每學年共有課時792小時,中英文教學佔當中的42%至51%,而數學和常識科則分別佔12%至15%,體藝科目則共佔課時15%至23%,而每間學校需將19%課時用於公民和價值教育、閱讀活動和全方位學習時間。現時教育界提倡在小學課程增加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的課程元素,可是這些課程本身融入在常識科的科技教育和科學教育的課程當中,都只佔整體課時的8%至10%,而數學教育也只停留於舊課程架構,整個小學課時編排並未能有效推動STEM教育普及化。

因此,教育局和課程發展議會都應該就小學課程進行改革,將課時分拆成幾大種類,分別是中英文教學的語文教育、數學與常識科當中的科學、科技教育合組成的STEM教育、常識科當中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和德育及公民教育、價值教育合組成的公民與價值教育,以及體育、音樂、美術和其他學習經歷合組的體藝教育,共四大教育範疇。這樣的課程改組,可以令小學現時的課時時數編排更為清晰,亦可以融合各個教學範疇目標在小學課程當中。

而在中學當中,現時高中通識科的爭議也引起不少學者和教育團體討論,而現時的檢討委員會為整個學制進行檢討,也似乎存有大變動。不過,在初中的課時編排,現時的課程也未能有效地令初中學生,可以順利銜接高中,選擇有興趣的高中科目。因此,初中課程亦應作出小程度的修改,尤其是加強STEM教育和歷史教育的元素。根據早前青協創研庫的研究,近八成受訪中學在政府推出為數20萬港元的一筆過 STEM 教育津貼後,開始推行 STEM教育 ,受訪中學自評推行 STEM 教育的成效僅屬一般, 平均分只有5.6,可見學校對推行STEM教育的信心不足,如能在課時安排上補足,相信會有更大的成效。

初中應增加跨學科學習元素

在初中,課程編配跟小學課時編制類似,數學教育佔課時的12%至15%,科學教育佔10%至15%,而科技教育則佔8至15%,而相信校方有處理這三大範疇的課時編排,也是在這三類的課時編制在此消彼長的安排。可是,三者其實互有關係,假如分開處理,也只是在師資上容易安排,未必可以處理跨學科學習的需要。教育局和課程發展議會可考慮在中一和中二,將不同的數學、科學、科技教學範疇融合,增加跨學科的學習元素,如IT界提出的編碼教育等,令同學可以增強對科學、科技的學習興趣。另外,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的學習範疇非常廣泛,課程發展議會可考慮將地理科當中的科學部分,放到科學教育當中,而同時將兩科歷史科都定為必修獨立科目,推動學生對歷史的認知。在過往推動通識科的過程當中,造就綜合人文科這樣四不像的科目,而現時應是時候,將科目重新分拆,避免不同教學目標的科目堆在一起看待。

學生面對巨大的學習壓力,一方面是因為課時過長,功課和考核過多,另一方面就是學生在學習時無法尋找學習動機和興趣。要處理這方面的問題,除了削減考核,杜絕考試文化,更重要是改善課程編排,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學習動機,讓他們在學海中尋獲興趣,在興趣當中持續發展,享受學習。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