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彥亮:進一步推動香港股市國際化

2018-05-29
蔣彥亮
學研社成員
 
AAA

hkex1.jpg

股市暢旺,香港股市整體市值達到35萬億元,位列全球第七。在新股市場方面,去年香港僅為全球第三,落後於紐約和上海股市。為此,港交所近日推出同股不同權,以及容許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到港上市。相信在不久將來,會有更多大市值的創科企業與生物科技企業來港上市集資,提升港交所的競爭力。可是,不少評論覺得這項政策推出以後,只會對中國內地的企業帶來吸引力,對外國企業未必有同樣的效用。

其實,在金融海嘯之後,亞太區股市相對歐美股市更具吸引力,不少國際企業因而決定到港主版上市,如已晉身成藍籌股的友邦保險,大幅提升香港股市的市值和交投量。可是另一邊廂,以預託證券或第二上市形式到港上市的外國企業,最後卻落得要除牌的結果。

國際企業第二上市多未成功

例如:巴西巨企淡水河谷、奢侈品品牌Coach母公司Tapestry、全球最大商品交易商嘉能可等,最終因為交投量不足,因而選擇除牌退出香港股市。現時整個香港股市僅餘五間第二上市,或以預託證券形式掛牌的股市,其中以宏利的交投量最高,而Uniqlo的母公司迅銷交投也不算高。

以第二上市或預託證券到港上市的國際企業,不少都期望香港股市能為他們提供第二市場,提升品牌的價值和在當地的知名度,亦可以吸引更多投資者成為他們的股東。然而,交投量低令投資者買賣出現困難,久而久之就令這些國際企業即使具高知名度,但不受投資者歡迎,最終企業因為節省上市費用而除牌。

宏利算是一個例外,當初它在香港第二上市時,因為向保險經紀和保單持有人派發股份,令公司的股東人數大幅增加。這種股東架構,有助維持宏利的交投量。可是,其他到港第二上市的國際企業,似乎未能複製此模式,最終造成失敗的經驗。

政府與港交所一直強調,香港股市需要推動國際化,吸引更多國際企業到港上市集資,如去年港交所就在新加坡設立首個海外辦事處,增加港交所在亞洲,尤其是東南亞的招商能力。過往香港政府在外招商未見太大成效,皆因現時的駐外經貿辦仍然受制於政策局的方向,未能主動制定和統領整個海外招商方針。

港府港交所須加強海外招商

在近期的新股消息當中,各間投資銀行普遍最關心的是,沙特阿拉伯的國家油企沙特阿美,會選擇到哪個交易所上市。市場預期沙特阿美不論在市值,還是集資額,都將會破歷史記錄。在沙特阿美上市地點塵埃未定,加上一帶一路的整體方針,政府和港交所都應該加強對外招商,如港交所應在第二上市和預託證券的上市方面作更寬鬆的安排,鼓勵香港基金投資,以及與恆生指數服務公司共同制定參考指數,提升香港作為國際企業的第二上市地的吸引力,進一步推動香港股市國際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