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逵:大館那些年

2018-07-06
 
AAA

2018-05-31_MG_3824P--928x522.jpg

馬會斥資38億元、歷時11年的中區警署(又稱大館)建築群活化計劃,終於正式完成,並開放給香港市民參觀。重臨舊地,前警務處長李明逵直言感觸良多:那棵總是人約黃昏後、傳說可預言差館人事升遷的神奇芒果樹;漏水板間房內「一邊擔遮一邊打字」的新紮師兄歲月;每逢有大案,疑犯被押解至中央裁判司署提堂,「大家都喜歡站在騎樓觀看」的好奇心。那些年,引頸以待一睹貪污總警司葛柏的廬山面目;在滲漏瓦片下睡帆布床通宵當值的日子,對比大館長達170年的悠悠歲月,這些悲歡離合,也許只是歷史一瞬,卻可堪回味。

「你係咪李Sir?你好有型呀!」與李明逵走進大館,猶如明星出巡,沿途市民興奮大叫、手機對準狂影,竟成了百年歷史建築以外的「活景點」。事實上,這個服務警隊34年,任內處理包括越南船民問題、97回歸及05年世貿會議保安工作的警隊猛將,縱已退休11年,仍極受歡迎。1974至75年在大館任職刑事偵緝部小隊主管,其辦公室正設於總部大樓二樓,半世紀過去,李與這裡淵源極深:「好多舊伙記都說要組團來,但大家都是老人家,等秋涼會舒服一些。」

館外艷陽似火,68歲仍腰板挺直的李Sir,卻不見老態。1973年警察訓練學校畢業,翌年出任見習督察派駐西區警署,上班首日,已與大館結緣。「新入職幫辦,都要來拜會總指揮官,最記得地板打了蠟,每行一步就跣一跣,要好小心,怕跌倒。」驚心動魄的第一印象,翌年調到機動部隊,1974年中正式駐守中區警署刑偵部門,與百年建築日夕相對。那些年的CID歲月,在烈日下狂奔,陽光燦爛。

騎樓充另類哨站

駐守大館CID只一年半,印象卻深刻。「每逢有大案,疑犯押解至中央裁判司署提堂,大家最喜歡站在騎樓觀看。」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等,是香港早期的司法重地,建築群早被列為法定古蹟,活化後成為古蹟及藝術館。44年後再置身騎樓底,儘管物換星移,勾起的,盡是難忘回憶。

「這裡辦公室是板間房,到處漏水,落雨要擔遮工作。」刑偵小隊24小時運作,常備帆布床,夜間拉個被袋倒頭就睡。70年代,李明逵說罪案率偏高。「73年貪污仍盛行,翌年廉署成立才有改善。」辦公室在2樓,看到檢閱廣場(當年多數人稱「大地」),騎樓就變了另類哨站,用以「觀察大Sir動靜」,方便「偷走」。74年,仍未升任一哥的李君夏,也在大館駐守,辦公室就在「大地」旁邊。

2018-05-31_MG_3839P-.jpg

歲月悠悠,不能不提的,還有據說每次收成,警隊都有人事升遷的一棵芒果樹。「是這裡一個傳說,該芒果樹位近『大地』,接近奧卑利街出口。」警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升級,李估計芒果當造時,剛巧是每年公布升級名單的日子,穿鑿附會的差館傳說,便由此而起,成了不同年代警察的集體回憶。

滿載回憶的芒果樹

「棵樹剛好可遮到視線,那時想『蛇』出去飲杯咖啡,就一定要先在芒果樹下站一會,好似掩護站;另外約出去食飯,也會相約在芒果樹下等。」那些年,地方殘破,瓦片天花漏水,但走過了,回頭看,總有一陣芬芳。「畢竟我在這裡上班時,已是百年建築。」「一隻手擔遮一隻手打字」的有趣場面,李明逵說事隔四十幾年,仍印象難忘。「天花板有吊扇,就算冷氣都安在木窗,噪音好大;另外CID車沒有冷氣,只有車頭有把細風扇,後來購入日本車,卻拆走部冷氣機,不知安裝到甚麼地方。」

除了70年代曾在這裡工作,近半世紀以來,李明逵仍不時前來大館。「92年任灣仔區指揮官,這裏是港島區總部,好多時會來開會和見老闆。」03年底出任處長後,翌年他以「一哥」身分,主持告別中區警署的儀式。及至07年退休後,他又以賽馬會文物保育有限公司諮詢委員會及文物工作小組成員身分參與馬會活化計劃。人生不同階段都與這裏結緣,對於大館重開,他直言期望極大:「能夠活化,將舊建築重修,將警隊歷史介紹給市民,這肯定是香港歷史的一部分。」

「以前好多活化項目都比較商業化,並非所有人可以隨意參觀;全面開放給市民及遊客參觀,讓社會每個人也可分享。」他說:「並非純粹展覽歷史,歷史不會還原到1974年,但建築物內有歷史價值的東西,基本上已經保留。在『大地』環望四周感受好大,好似沖完涼梳洗過,美得多」。那些年收費廉宜的理髮室,還有報案室,重修後再見,很窩心。「大部分香港警署都有理髮室,中區警署亦不例外。穿上制服,儀容好重要。」他說當年作為軍裝小隊隊長時,每日都好像班主任一樣檢查隊員頭髮,一絲不苟。

「逐個檢查,如果頭髮太長,就要立即上理髮室剪髮。」當時就有所謂「與髮官進行飛髮活動」之說,而就算調職,李明逵謂也會回來理髮,懷舊一番。他笑言,對大館的認識局限警察有關的部分,若果擔任導賞員,會推介報案室和槍房,認為較少曝光,一般市民不能錯過;又希望可以帶新入職的警隊同僚,以及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到來參觀,一齊感受百年時光,認識歷史。

MG_3912.jpg

不同時代 不同挑戰

72年中文大學歷史系畢業,六呎三吋高又熱愛籃球的李明逵,不諱言當年投考警隊,是為了加入警察籃球隊。「70年代初,市民對香港警察的印象不太好,貪污腐敗,所以有好仔唔當差、警察都係有牌爛仔的說法。那個年代,大學生好少做警察,同學多數教書,但我覺得文明社會都有警察,證明是有必要存在,就下定決心。」加入警隊後不久,廉署成立,警隊即進行連串改革,李說市民對警察的印象自此改善不少。

「我是香港警隊聲譽最低的年代入職,時至今日,市民對警察的信心,已和以前很不同,作為老警察,我是很欣慰,亦從無後悔過當年這個決定。在警隊34年,不同年代遇到不同挑戰。初入職是貪污腐敗,要進行改革;70年就有難民和船民問題,警察要駐守禁閉營和羈留中心;80年代內地改革開放就有省港旗兵問題,要面對半自動步槍和手榴彈,那段時期我仍是前線指揮官。」

接着是香港回歸和千年蟲問題,到03年出任處長,面對更多挑戰。不過打擊最大的,他說是06年3月的「徐步高事件」。「警察殺警察,相當負面,如何妥善處理,挽回市民對警察的信心,是極大的挑戰;此外有同事殉職,要與他的親友和其他同事解釋,都是極難受和困難的工作。」關關難過關關過,香港回歸及2005年應對反世貿組織會議騷亂,都是難忘挑戰。

警察執法宜靈活包容


歷時12個月的統籌工作鉅細無遺,示威區設在儀式舉行地會展中心附近,回歸前夕夜的「播放貝多芬事交響樂事件」,新一代年輕人未必知道,但當年卻是大新聞,亦令當時作為指揮官的李明逵一戰「成名」,被指機智又富創意,成為佳話。回首前事,李sir指當年示威區聲浪太大,致會展內有人投訴,如何處理煞費思量。「當然可選擇沒收揚聲器,甚至驅逐示威者離開,但我覺得總有其他方法,既可達目的,亦可避免衝突。」

以交響曲掩蓋示威聲浪,是誰的主意?「警察執法可以是靈活包容和幽默,是隨機決定,事後好多分析,解構為甚麼是貝多芬音樂,其實是因為當時我辦公室只有兩隻碟,一隻是貝多芬,另一隻是西方歌劇卡門。」在音樂家和西班牙妓女之間,李選了貝多芬。當年的執生,事隔多年再回望,他自言效果不錯:「有音樂聽,大家都靜了下來……」這個以柔制剛又充滿電影感的方法,在動輒劍拔弩張的今天,特別令人回味。

不反抗 韓農「一條毛唔會少」

除了回歸一役,05世貿會議,亦為人樂道。「早一年已派同事前往英美,甚至韓國考察」。在平衡市民表達權利和協助會議順利舉行之間,煞費思量。那一役,香港人首次見識韓農的示威方式,在全球媒體鎂光燈注視下,衝突一觸即發,以催淚彈及胡椒噴劑收場。「當時採取先禮後兵的方法,與組織代表會晤,講明拘捕過程中遇反抗會使用武力,但承諾如不反抗,確保一條毛都唔會少。」結果和平清場,被收押的韓農,離港時甚至稱讚港警處理得宜,引為佳話。

對比當年,有指今日警隊的形象江河日下,這個早不在其位的前一哥並不同意。「50年代你問一個賊,是否與警察的關係差,7、80年代你問一個想破壞社會秩序的人同一個問題,答案也一樣。」李謂警察執法不能受政治影響,但亦不能不了解政治:「不了解政治,就不知社會發生甚麼事。」他說:「處理任何事,找平衡點最難,所謂中庸之道,每個人每件事每個時代,平衡點都可以不同,經驗知識智慧以外,仲要有點運氣。」

當「警隊一哥」變身「廚房一哥」

07年退休,剛踏入第11個年頭,李明逵享受退休生活,閒時下廚,由警隊一哥變身廚房一哥,儘管可以慢活,他的作風仍硬朗務實:「我煮菜最緊要經濟實惠,健康美味又做法簡單。」他義務教導大學生炮製「零失敗」菜式:「比如煙三文魚意粉,加鹽加胡椒加橄欖油,10分鐘搞掂。」大學生反映煙三文魚太貴,李Sir就說改用油浸沙甸魚就好。見招拆招,菜式本身十分「李明逵」。

「以前細個家中有老工人,媽媽是北方人,會包餃子,長大了亦喜歡入廚,讀大學時在農圃道上堂,要從北角搭船去九龍城,下課後在碼頭買海鮮返家去煮:椒鹽蝦、薑蔥蟹。」曾跟香港女廚神梁許安璞學藝,他形容梁太是「嚴謹的藝術家」,不過就打趣謂:「整隻雞要兩日絕對唔係易學。」

自小花名叫「高佬」和「長人」的李明逵,仍是警隊一哥的時候,內地官員愛尊稱他是「最高領導」。足1米91的身材,原來諸多不便:「13、4歲已好高,坐電車要屈住個頭坐;巴士試過撞到個頂,痛到彈起;睇戲就要屈埋對腳,避免遮掩後排觀眾,而且好多衫褲都要度身訂造……」

「高人一等」的煩惱,記者無緣體會;「中六合彩」的第一身體驗,也只能乾羨慕。1995年,李明逵於灣仔警察總部行動部工作,與多名下屬合資購買六合彩,結果贏得頭獎3,800萬元,12人瓜分獎金,每人分得接近320萬元,令升斗打工仔羨慕不已。作為該單位阿頭的李Sir,當時代表同僚受訪談感受,引為佳話。「你估真的中了六合彩就不用工作咩,最多講嘢聲大少少啦。」退休後笑傲江湖的李Sir說。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及圖片獲《灼見名家》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 1841 年 1 月 26 日,英軍從今天上環水坑口區域登港。同年,在香港興建的第一座公共建築物,便是大館內的域多利監獄。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