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樂文:再見了,盧凱彤

2018-08-06
余樂文
文化工作者
 
AAA

ELLEN1.jpg

悠然的星期日中午,陽光燦爛。正享受頃刻寧靜之時,天色驟變,電話的鈴聲亦不斷響起。這一天,at17成員盧凱彤離開了我們。

盧凱彤不是香港最紅的歌手,很少在YouTube trending及K房的排行榜看到她的名字。近年的作品也不大路,縱偶有《囂張》的嘹亮,但沉鬱的作品更多,不是易聽易唱的那些歌。她也不及at17拍擋林二汶能言擅道,未夠她入屋,但她離世的消息傳出後,許多人都在Facebook表達哀痛。縱然不是每個人都是她的粉絲,但八、九十後都聽過她的歌,知道她的音樂才華毋容置疑。

盧凱彤十五歲便出道,與林二汶合組at17,成名作《The Best Is Yet To Come》傳頌至今。年紀輕輕,她已參與幕後製作,首張專輯的《我愛班房》由她作曲及作詞,現在回看略帶青澀,但創作水平絕非一般年輕音樂人可比。這幾年,她患上躁鬱症,以音樂剖白自己,親自作曲、作詞、編曲、自彈自唱,讓她走上台灣金曲獎的舞台,為港爭光。她同時是傑出的結他手,由at17年代開始不斷求進步,一人一結他四處演出已成習慣,亦是陳奕迅巡迴演唱會的其中一位樂手,備受音樂界讚賞。

她愛音樂,但更愛世界。兩年前自資百萬元製作《你的完美有點難懂並不代表世界不能包容》專輯,既是她的自勉,也透過《無核》及《賣空氣的人》,表達她對環境的關注。去年在金曲獎台上領獎,她即時宣布婚訊,成為少數「出櫃」的港台歌手,力爭同志平權之餘,也關注其他社會議題。她性格較內向,談不上樂觀,但還是努力在歌中灌輸一點正能量,今年的新歌《荒原》便是例子。病情穩定後,她亦落力出席有關情緒病的各類宣傳活動,希望透過自身經歷,讓更多人了解及關注情緒病。我們失去的,不僅是一位傑出的音樂人,而是一位具視野的32歲年輕人。

我們都不是盧凱彤,不知道她怎樣面對自己的病況,不知道她有多痛苦。但這一場仗,我們都看得出她曾經嘗試透過音樂、藝術、分享等不同形式迎戰,可惜還是未能獲勝。我們不歌頌任何輕生的行為,但希望她能找到最後的安靜。無人希望悲劇再發生,多關心身邊的親友,不要讓他們被城市的壓力吞噬,共勉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盧凱彤離世後,身邊有些朋友仍未恢復,覺得難以接受。余樂文這幾天聽了幾趟at17的專輯,晚上也輾轉反側。或許有人覺得我們反應太大,但at17對八十後來說,確實有相當的影響力。

    余樂文  2018-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