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倡強化東大嶼都會 打造百萬人新市鎮

2018-08-07
 
AAA

LAMD.jpg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土地研究報告,提出「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以政府在《香港2030+》提出的「東大嶼都會」為基礎,在香港島和大嶼山之間的中部水域大規模填海2,200公頃,打造容納70-110萬人口的新城市,並預留至少七成住宅地撥作公營房屋,解決本港居住問題。

3條主要道路連接港九新界

計劃建議,人工島嶼可經三條主要道路連接內地和香港其他地區,分別連接堅尼地城、青嶼幹線、梅窩,再通往屯門及港珠澳大橋。另外,亦會興建三條分別連接堅尼地城、美孚及屯門南的新鐵路線。

計劃中的28-32%的土地將撥作住宅用途,可提供25萬至40萬個單位,並預留當中至少70%用作公營房屋,以減低香港的人口密度和增加人均居住面積。

首階段填海需4年

基金會認為,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諮詢文件提出的18項建議當中,社會各界的討論都集中在短期措施,只有大規模填海造地才是「唯一可以扭轉乾坤的方案」。填海得來的大幅土地可用於安置舊區居民,方便重建舊區時搬遷居民及設施。包括棕地、舊區的遷移。「強化東大嶼都會」亦可為「未來城市」作示範;區內的道路設計以行人為本,以鼓勵市民多步行。

報告估算第一階段的實際填海工程需要4年,但研議程序需時更長,社會需盡快達成共識,若拖延這個全面而大規模的計劃,香港將要付上沉重代價,犧牲未來30年在其他大都市之間的競爭力。

設緩衝距離保護生態

基金會強調,工程專家的初步評估證實「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不論在財政、技術及環境方面都屬可行;亦已考慮了各項因素,包括水深、航海交通及運作、各項土地限制及海底公用設施等。

生態保育方面,報告指「強化東大嶼都會」與鄰近島嶼之間設有200至300米的緩衝距離,以保護生態和自然海岸線;而中華白海豚和江豚棲息地都與「強化東大嶼都會」距離相當遠,但仍建議粵港政府共同制定更全面的海洋保護計劃。

123.png

每呎成本約1300元 不比其他選項貴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表示,現估算填海每呎造價約1300元,相比其他造地選項,例如收回農地都要1200元一呎,若果加上農作物賠償更可達1500元,「填海方案應該唔會比其他選項更加貴,要做到咁大規模、平坦、連貫的造地方案,其他選項亦唔係一個選擇。」至於3條鐵路及3條公路,估計每呎成本約為650元,但黃元山強調,幾條道路鐵路不止為強化東大嶼都會而建,更可以打通交通樞紐,追回過去十幾年交通基建的落後,紓解現時新界西繁忙時段的交通擠塞問題。

團結香港基金總幹事鄭李錦芬亦指,「最關鍵唔係價錢,而係睇個項目值唔值得去做」,被問到基金會此時提出強化東大嶼建議,是否為近期頻頻提出填海的政府擔任「啦啦隊」,她重申基金會早在2015年11月提出第一份土地報告以來,一直都堅持需要在維港外填海,「大家唔需要想得咁多」,最重要的是香港的長遠福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