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正察:人工智能在醫療的應用

2018-08-24
政策‧正察
團結香港基金政策研究院
 
AAA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吳加莉、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田詩蓓博士

近日,AlphaGo的母公司Google DeepMind與英國摩爾眼科醫院(Moorfields Eye Hospital)合作,研究其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程式對辨識眼疾及判斷病例危急程度的能力。測試結果顯示,AI不但能辨識出超過50種眼疾,其判斷病例危急程度的準確度更與人類醫療專家平分秋色 。其實AI在醫療的範疇中有什麼應用? 在2017年,顧問公司Accenture提出AI於臨床醫療的十大應用範疇 ,當中首三位分別是機械輔助手術 (Robot Assisted Surgery)、虛擬助理護士 (Virtual Nursing Assistants) 及優化行政程序 (Administrative Workflow Assistance)。

AI1.jpg

為減輕手術對病人的入侵性傷害,機械輔助手術多被用於輔助醫生進行複雜的手術。AI能在手術前分析病人數據,協助醫療人員規劃手術程序,為機械輔助手術帶來進一步的突破。經臨床試驗證明,以AI輔助進行骨科手術 ,能減低病人在手術後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將來若這項技術發展成熟,不但能提高手術質素,亦能減少進行手術的時間,使醫護人員有更多空間去照顧及關懷病人。

虛擬助理護士以AI技術研發的聊天機械人(chat-bot)解答病人疑問,為病人提供診斷意見或健康資訊。英國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採納美國科技公司Sensely的AI專利技術,並與其合作推出手機應用程式「Ask NHS」,透過影像及語音識別系統(voice-to-text)了解病人需要,再通過疾病數據庫分析病情,為國民建議最適合的醫療服務。 未來若能引入此技術到香港,可以為公營醫療系統作出基本的分流,轉介非緊急病人至適合的醫療機構,幫助解決急症室輪候時間過長的問題。

AI2.jpg

另一方面,透過AI優化行政程序,能減省醫護人員的文書或後勤工作,從而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與照顧病人的質素。美國科技公司Nuance推出了Dragon ® Medical One,以語音識別系統,減少醫護人員分配藥物、記錄病人狀況及安排測試的時間。香港公營醫療系統人手短缺,引入這項技術可幫助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量。

然而,要在香港醫療系統發展及應用AI,還有不少的阻礙。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香港研究開發人員比例較部份已發展國家要低 (圖1) ,而南韓、芬蘭和新加坡每百萬人口的研究開發人員更是香港的兩倍以上。可見,要在醫療或其他領域發展AI,香港需要匯聚更多科研人才。

ai3.JPG

(圖1) 研究開發人員數目 (每百萬人口) 

不僅如此,香港市民普遍著重私隱問題,為保障病人的個人資訊,需立法規管數據的存取與使用。另外,AI並非完美無缺,一但出錯,引發醫療事故,責任應由醫護人員還是AI研發公司負責,還待商榷。AI決策權限的界定亦可能牽涉複雜的倫理問題,例如治療病人的優先次序和方法,最終應由誰作決定? 

事實上,AI或未能理解或照顧病人的情緒和需要,難以提供以人為本的醫療服務,因此,真實的醫療人員難以被取締。筆者認為,若能好好運用AI,在不久的將來,它們或許能成為醫護人員的好幫手。

在2018-19年度財政預算案中,香港政府宣佈已預留一百億元作發展醫療科技創新平台和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創新平台之用,令人鼓舞。除了研發經費外,培訓醫護人員使用AI和提升市民大眾對AI的認識,亦對AI在醫療領域的普及應用非常重要。團結香港基金將於9月23日至10月2日在香港會展舉辦創科博覽2018,以「工」、「農」、「醫」三大主題,穿梭中華古今科技文明,當中亦會羅列不同的智能醫療技術,不失為了解更多有關AI在醫療領域發展的良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