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偉:「街坊智庫」的政治人才培養模式

2018-09-06
承言
時事評論員
 
AAA

think1.jpg

首屆清華大學高級公共管理碩士(EMPA)香港政務人才專項日前開學,有30名幾位各界人士成為首批新生。據了解,這些學員來自來自不同領域,有區議員、公務員,也有來商業組織、非營利組織人士等。

筆者所知,活躍在公共政策領域的不少青年都對上述的項目非常感興趣,只不過,該項目競爭激烈,在7月份啟動,有50人進入面試環節,最終選拔出30名首批學員。能夠進入到這個項目是少數的,可以說他們是精英。

但筆者想說的是,這類項目是在太少,根本無法滿足那些對公共政策或者政治有追求的香港青年的需求,這不禁讓人有必要討論本港政治人才的培養問題。

近年來,香港政治氣氛活躍,公眾參與政治的積極性增強,大多數青年早已不是「關注的旁觀者」,參與政治成為了不少青年人的人生追求,或者就是賺錢的一個出路。

逾七成人不滿管治人才培育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創研庫的一項調查就指出,本港有約三成青年對參與政治有興趣,不過,有七成二人稱對香港現時管治人才培育工作感不滿。而被問到如何推動青年參與管治工作,八成七受訪者認為當局可以提供進修的獎學金,八成和七成六青年分別認為安排實習機會及邀請社會領袖擔任個人導師,可幫助學習有效解決問題。

在香港成為政治人才的途徑實在太少,無論是建制派也好,還是泛民也罷,大部分的政治人才大多數通過早期參加所屬陣營的社團或者智庫,通過地區工作或者學術研究,從而一步步走向幕前,成為管治的梯隊。當然,如果你不想和政治太過沾邊,那麼就是去考公務員了。

基層工作做起、去考公務員、或者做學術,這三條成才路徑都並且不容易,然而,如果仔細觀察,似乎「做學術」是不錯的選擇,這裡的「做學術」當然不是指的真的做學術研究,而是設立各種智庫或者研究機構。

許多智庫「只有庫沒有智」

熟悉政治的人肯定有感受,過去幾年,特別是非法佔中運動之後,各種智庫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不完全的統計,目前香港至少有50個智庫,還不算上沒有註冊的。

真的做研究不容易,只是現在許多的智庫,只有庫,沒有智。不少青年樂此不疲的運作,或者跟風成立各種智庫,然而,許多智庫,頂多就是在傳媒上發發評論,一點學術研究也不做,讓知識變得非常的廉價。然而頂著智庫的頭銜,不用像基層工作一樣需要日曬雨淋,還有頭銜光鮮,有機會還能出人頭地,成為管治人才的投機成功率遠高於做基層或者進入公務員體系,這或許是不少智庫成立的原因。

一邊是精英式的培養,一邊是街坊式的智庫。筆者認為,「街坊智庫」的出現起碼從正面去看,反應了青年對投入政治的熱情和需求。香港社會需要反思的是如何建立一個完善的政治人才培養體系,同時建立公平的人才選用機制,鼓勵從事公共政策研究。

這三方面缺一不可,完善培養體系,有助於培養人才梯隊;建立公平人才選用機制,有助於淘汰投機者,任人唯賢;鼓勵從事公共政策研究,有助於支持優秀的智庫,梳理研究機構的公信力,從而讓「街坊智庫」自然淘汰。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