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樂文:從金庸到Stan Lee

2018-11-13
余樂文
文化工作者
 
AAA

武俠小說巨匠查良鏞先生離世,香港文壇失去一位標誌性人物。近日行過書局,金庸的著作被放在當眼位置,但在辦公室,老細們問起剛畢業的年輕同事有否看過金庸的著作,逾半直認未曾完整看過他的任何作品。

相關文章-
余樂文:藝人應否談政治? 
余樂文:為何港男總是餓 
余樂文:《延禧攻略》後香港還能出幾多個佘詩曼? 

c52c842f4359eedddd39fd35f40d35d1.jpg

 
老細們大多是七十後,在八九十年代成長,小說是他們當年的精神食糧。老細興緻勃勃訴說當年如何在課堂中偷看金庸小說,年輕同事流露出不解的表情。年輕同事也許不明白為何偷睇小說要這樣麻煩,亦也許不明白為何金庸會讓人這般痴迷,更可能根本不知道武俠小說及武俠片曾經是香港娛樂及文藝事業的核心。
 
余樂文是八十後,學生時代雖不是武俠小說最光輝的年代,但學校要求寫的讀書報告,還是有金庸的著作可以選擇。當年,從《笑傲江湖》認識到金庸的妙筆生花,接連閱讀了《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等多套名著,對金庸有一定認識。不過,學校的讀本隨時代及潮流演變,金庸小說過去十多年漸漸遠離學校。老細從年輕同事們的眼神中,慢慢領會到年輕人的疑惑,稍稍不是味兒,唯有將話題轉移到金庸的改編電視劇。
 
這情況同樣出現在剛去世的「Marvel之父」Stan Lee身上。九十後,00後,是看super heroes長大的一群。Spiderman、Iron Man是他們熟識的角色,《The Avengers》系列是他們追看的電影。然而,他們又有幾多人有看過Marvel的漫畫?

14201944210_f7b0af1ea9_b.jpg
 
金庸及Stan Lee去世後,有些人疾呼只有看過他們的原著才稱得上是粉絲,但時移勢易,媒體轉型,他們的作品又是否只能在紙張上呈現?天下之大,作品何其多。金庸及Stan Lee的作品會被持續改編,正正印證了作品本身的魅力。不忠於原著及錯誤選角當然惹人怒,但改編得宜的話,又何妨大力擁抱。在新媒體世代,這才是讓他們的作品流芳百世的方法。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